袁隆平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黄亚苹整理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袁老为杂交水稻的研究、为亿万百姓免受饥饿奋斗了一生,直到耄耋之年依然活跃在田间;如今,这位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老人,已长眠在他深爱的土地上。2022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国士已去,精神长存。三湘都市报记者翻遍见诸于报端的故事,整理了袁老与心爱之物的故事,与读者一起缅怀袁老。【小提琴】在艰苦而又漫长的科研生涯中,小提琴成了袁老的灵魂寄托。1953年7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同年,袁隆平被分配至湖南省农业厅下属单位安江农校(现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地处湘西雪峰山脚下,条件艰苦。当时谁也没想到,地图上的零星一点,却成了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临走前,他的同学打趣道,安江农校山高水远,恐怕“一盏孤灯照终身”,要做好思想准备。见过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怀着理想抱负的袁隆平轻松地回应:“我会拉小提琴,到了那里,寂寞的时候就拉琴,可以消遣。”那一年,袁隆平从重庆坐船到了武汉,又转火车到长沙,最后坐了两天烧木炭的汽车翻越雪峰山,来到了安江。那一年,袁隆平领到了人生第一笔工资:57元,匆忙赶到长沙,在商店花27元买了第一把属于自己的小提琴。在安江农校任教期间,袁隆平还利用小提琴教同学们俄语,十分流行的苏联歌曲《红莓花儿开》自然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俄语“教材”。除了用小提琴教学,袁隆平还用它交到了挚友。在安江农校任教时,班上的体育委员李俊杰很有音乐天赋,于是袁隆平时常“开小灶”教他拉小提琴。两人关系亦师亦友,李俊杰会自己写歌,每次写好就拿给袁隆平修改,然后俩人就“高兴得一起唱起来”。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有人说“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1964年夏天,水稻吐穗杨花的季节,烈日炙烤的稻田里烫如烙铁,袁隆平和学生不顾毒蛇和蚊虫叮咬,也不顾叶齿在手臂上划出的道道血痕,在一望无际的稻浪里开启了漫长的寻找,终于在14万株水稻中找到了6株水稻雄性不育株。夜晚时分,月光满地,蛙声不绝,悠扬的琴声在稻田边响起。小提琴,成了袁隆平科研之外的奢侈享受;音乐,成了他精神上的寄托与慰藉。遇到困难的时候、心情不悦的时候,似乎只要拉上两三曲,乌云便会散开,思绪也能随之奔涌而来。在写给母亲的信《妈妈,稻子熟了》中,袁隆平曾这样写道: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