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汝城县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罗霄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县。近年来,在湖南各级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3月,湖南省政府批复同意汝城脱贫摘帽,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751户62932人全部脱贫。
在汝城,脱贫成效有一个直观的印证——在该县泉水镇旱塘村,村民住房依山而建,从最后一排依次往前看,最靠近山脚的是土坯房,往前是砖瓦房,最前排是楼房。村民日子越过越好,房子也越造越好。
汝城县是湖南省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湖南全省共有4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县、11个省级贫困县、6920个贫困村。2020年2月29日,湖南省政府批复同意2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标志着5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湖南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全省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扶贫投入,特别是深入推进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有效提升财政涉农资金使用的精准度和效益,激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推动脱贫攻坚行稳致远。
旱塘村共种植有机茶5000多亩,茶产业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旱塘村有2个茶业加工厂、32家家庭式加工作坊,年产茶叶100吨,产值1500多万元。
抓好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之策
旱塘村四面环山,海拔800多米,常年云雾缭绕,土壤富含硒元素。该村虽有种茶的传统,但由于技术落后、农户单打独斗难成规模,一直发展不起来,大部分村民都以上山砍柴、卖柴维持生计,被外村人称为“卖柴佬”。
近年来,村里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并将全村贫困户114户450人全部吸纳为社员,昔日的“卖柴佬”摇身变成为茶叶种植“专业户”,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实现全部脱贫,茶产业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旱塘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培生告诉记者,合作社申请注册了“旱塘硒山”商标,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收购、统一加工销售、统一产品品牌”的“四统一”管理模式,带动村民家家种茶树、户户有茶园,全村种植有机茶达到5000多亩。富含硒元素的旱塘茶叶通过线上线下畅销省内外。旱塘茶叶专业合作社也被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九部委授予“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目前,旱塘村有2个茶业加工厂、32家家庭式加工作坊,年产茶叶100吨,产值1500多万元。
为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茶产业县,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汝城县财政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据汝城县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对县级以上合作社给予财政奖补外,该县还出台了茶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茶农,每新建一亩茶园最高可奖励2800元;合作社参加节会活动的,财政也给予一定补助;茶农参加技能培训的,财政同时给予资金支持。
不光茶产业,该县其他特色农产品的经营也做得有声有色。
汝城县繁华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辣椒生产、加工、营销为一体的农业企业,也是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重点扶贫企业。公司总经理朱树清说,公司把辣椒产业的发展与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有机融合——农户从事辣椒生产,为企业提供优质辣椒原料;企业负责保底收购、加工营销,让农户的辣椒卖得出、卖得好,双方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据汝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欧永古介绍,通过实施“链条式发展”,该县20家农业龙头企业联结贫困户1.5万户,湘汝食品等辣椒龙头企业在全国32个省市区建立了销售网点4100个,年产值达到6.8亿元,带动9200户30360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3500元。
按照“一县一特”的思路,湖南全省51个贫困县都确定了特色优势产业。其中,汝城县工业突出抓园区,主要抓产业承接;农业突出抓基地,主要抓内生动力;旅游突出抓人气,主要抓市场运营。平江县则确定了高山有机茶、油茶、乡村旅游3个重点产业。
近两年来,湖南探索推广“四带四推”,即以优势产业带动扶贫产业,推进产业精准培育;以新型主体带动贫困群体,推进利益紧密联结;以市场机制带动发展机制,推进产业持续发展;以组织作为带动农户有为,推进措施落地见效,为产业扶贫不断注入新动力。为此,2016—2020年,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用于支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
延寿瑶族乡最大的就业扶贫车间佳浩皮具厂通过来料加工箱包,带动63户搬迁安置群众家门口圆了“就业梦”。
稳就业 助脱贫 促增收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延寿瑶族乡位于汝城西南部,既是革命老区,也是深度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需求和内心愿望特别强烈。但是该乡产业基础薄弱,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的大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难以组织发展大规模扶贫产业。
延寿瑶族乡党委委员何宁飞介绍说,该乡从就业帮扶着手,利用乡镇、村集体闲置集体土地、仓库等设立车间或加工点,吸纳各村贫困群众和留守妇女从事服装、玩具、皮具和电子等来料加工业务,让其实现家门口就业。
2018年,在该乡最大的易地搬迁点官亨新村,通过土地流转,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全乡最大的就业扶贫车间佳浩皮具厂正式投入运营。通过来料加工箱包,该厂带动63户搬迁安置群众圆了“就业梦”。目前,像这样的就业扶贫车间,延寿瑶族乡已有33家,遍布全乡8个村,其中,已获县劳动部门认定的有22家,共吸纳就业1076人次,让475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
欧永古说,汝城县采取劳务输出与就地安置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劳务输出、园区企业、扶贫车间、公益岗位4条途径增加就业扶贫岗位,完成贫困人口转移就业22388人。其中,180个扶贫车间让3065名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3309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公益岗位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在平江县,为对冲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该县出台了购买因务工意外感染新冠肺炎保险和给予交通补助、生活补贴等系列就业激励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外出就业。去年,32万平江人走出农村,实现转移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达5.2万人;全县还开设生态环保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岗位6000多个,帮助贫困劳动力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实现增收。
汝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坪蔬菜扶贫基地内,种植户谢浩良夫妇正在忙碌。
安居扶贫实现“换穷业”“拔穷根”
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专项扶贫工程,目的是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
汝城县文明瑶族乡东山村是这一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文明瑶族乡副书记祝永刚告诉记者,2017年年底,该村易地扶贫搬迁设立的3个安置点共安置贫困户78户。其中,两处安置点由政府统规统建,财政共出资3000多万元,搬迁户每人自筹资金3000元、每户不超过1万元,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
“以前小车都开不到村里,现在到处都是水泥路。”东山村村支书徐双全感叹道,“不通公路的时候,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水晶梨、辣椒、生姜根本卖不出去。随着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一些外地商户开着大车过来拉货,产品不愁销路了。如今,房子变好了、村子变美了,交通、产业都发展起来了。”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为此,东山村引进了返乡创业青年,在安置点旁创办了扶贫车间耳机组装厂。2019年11月建成后,扶贫车间吸纳村民50多人就业,其中一半是易地搬迁贫困户,人均月收入能达2000多元。
在财政资金的帮扶下,东山村还建设了光伏电站,每年村集体收入五六万元,用于对村里老弱病残贫困户的帮扶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徐双全告诉记者,再加上房租收入,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2万元,2020年达到15万元。
不光村集体富了,从2014年的2400元到2019年的9680元,再到2020年的10200元,东山村人均收入也保持了稳定增长。
“我们住的房子比你们城里的还好,而且我们还有耕地呢。”平江县浯口镇英江村村民王茶花2018年住进的洪家塅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是全省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1932户7520名搬迁群众在这里安居乐业。“我们一家搬进的3居室宽敞明亮,达到拎包入住标准,小区周边生活设施也很齐全。”交谈中,在社区物业工作的王茶花言语间充满喜悦。
组织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在小区引进两个扶贫车间安置100多人、财政兜底安置“4050”就业困难人员、开发公益性岗位148个、办理创业贴息贷款268万元……一系列后续帮扶措施让洪家塅社区安居与乐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确保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据湖南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2018年,省财政厅共筹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资金410.4亿元,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筹资任务,支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贫及后续帮扶,确保稳定脱贫。
平江县消费扶贫馆拓宽脱贫致富路。
平江县浯口镇英江村村民王茶花2018年住进了洪家塅易地扶贫搬迁小区。
加强资金监管 建立“安全阀闸”
保障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是湖南省财政不断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全力保障脱贫攻坚任务需要的一个缩影。
湖南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16—2020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计投入431.87亿元支持湖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其中,中央237.85亿元,省级194.02亿元。2018年和2019年,为缓解计划摘帽县扶贫项目资金支付压力,省财政共提前调度扶贫资金59.9亿元,专项用于计划摘帽县脱贫攻坚项目。
财政扶贫投入越是增加,优化管理就越要跟上,资金监管越要加强。在顶层设计上,湖南省财政不断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力度,把强化扶贫资金监管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持续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工作。
——完善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先后制定了《湖南省财政扶贫资金工作实施方案》《湖南省财政厅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工作规程》,确定监控范围,明确责任分工,不断完善监控预警规则,加强监控平台在扶贫资金监管工作中的作用,实现了对扶贫资金安排、下达、绩效目标等情况的监控预警功能。全省所有市州、县市区均已上线操作使用监控平台。同时,建立通报制度,对县市区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开展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第三方评估核查。2018—2020年,会同省扶贫办委托第三方机构,每年对全省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含非建制区)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评估核查,重点对扶贫资金支出进度、资金闲置、公告公示、扶贫项目库建设等情况进行核查,推动县市区不断规范完善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工作。
——强化公告公示制度。湖南省扶贫办、财政厅出台《关于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规范信息公开内容,强化扶贫资金监管,增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公开透明度。
——开展脱贫攻坚常态化联点督查。2019年,省财政厅成立了47人的脱贫攻坚常态化联点督查工作组,紧紧围绕责任、政策、工作落实情况,以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财政扶贫政策落实情况为重点督查内容,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邵阳新宁县和永州零陵区先后开展了7轮脱贫攻坚督查,共督查贫困村183次、非贫困村167次,走访贫困户4600多户、非贫困户1400户。
——加强扶贫资金绩效管理工作。规范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目标管理工作,组织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目标编制和导入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实现了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和扶贫资金动态监控;配合财政部湖南监管局对2020年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目标审核工作,督促各县市区及时整改,纠正补错,确保绩效目标填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有了省级层面的高位部署,湖南各地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探索出诸多亮眼经验。例如,为确保资金精准使用,汝城县结合县情出台系列制度办法,对项目的立项程序、资金使用的原则与范围、资金的拨付流程、绩效考评制度等方面做具体规定;平江县从县乡两个层面,按统筹整合资金、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其他扶贫资金三个类别,分级分类建立扶贫资金台账,根据资金来源、到账时间、拨付进度等情况,全面记录、动态跟踪每一笔扶贫资金去向。
湖南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省财政将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继续加大投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并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原载于2021年1月26日《中国财经报》
作者:张衡
摄影:陆恺
一审:李杨超、尹志伟
二审:宋高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