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读
12月30日,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五大矿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全面完成验收销号工作,标志着五大矿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主体工程完工,进入项目的扫尾和结算审计阶段,将于2021年迎来国家的绩效考核工作。
图|郴州三十六湾矿区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治理初见成效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湖南岳阳段考察时“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切嘱托,同年10月我省通过竞争性申报成功入围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国家批复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以下简称“工程试点”)总投资79.13亿元,其中国家补助20亿元,共布局四大类20个子项目,由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牵头,会同水利、农业、林业、住建、生态环境等部门共同实施。两年来,在工程试点涉及11个市州76个县市区的共同努力下,工程试点建设推进顺利,基本完成了目标任务。
五大矿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作为工程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要素齐全的典型代表,由省自然资源厅负责组织,共投入20亿元,主要治理修复临武三十六湾矿区、零陵锰矿区、常宁水口山铅锌煤矿区、湘潭谭家山煤矿区、娄底冷水江锑煤矿区(冷水江市域、涟源市域、新化县域)内的矿山地质灾害、水资源破坏、土地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及历史遗留污染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图|娄底冷水江锑煤矿区新化县域洪峻岭片区修复前后影像对比
按照2020年3月20日试点工程攻坚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五大矿区7个县市区人民政府已于12月15日前完成工程建设、验收销号自检和网上公示,12月20日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完成验收销号的复核工作,省自然资源厅于12月30日全面完成了验收销号工作。
五大矿区历史遗留问题十分突出,生态环境破坏触目惊心。五大矿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以“抓源头、控污染、抓重点、治焦点”为目标,按照“新账不能欠、老账逐年还”的要求,通过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的修复模式,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历史遗留问题得到综合治理,实现新增林地20730亩、草地6500亩、矿区地面塌陷严重区农田修复率达50%。通过对矿区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光秃荒芜的矿山披上了绿意盎然的生态绿衣,满山横流的废渣水变成了清澈见底的山溪水,抛荒多年的耕地修复成了集中连片的良田,常年安全用水困难的百姓饮上了干净清甜的自来水,新增或修复的林地、草地、耕地带动了贫困山区30万人民脱贫致富;生活在修复区内10万人以上老百姓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已经大幅度得到有效提升。
图|项目现场铺设生态纤维毯,生态纤维毯是一种新工艺新方法,起到保温、保湿、保质作用
五大矿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存在难度大、工期紧、专业强、范围广、矛盾多等众多问题,省自然资源厅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部委的领导下,重视顶层谋划,加强督导调度,推动项目施工,在组织管理、项目模式、修复理念、机制创新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和创新。如在修复理念上,充分结合矿区的资源禀赋和地方规划,探索了“矿山+生态园区”、“矿山+科普+休闲”、“矿山+特色文化小镇+美丽乡村”等修复模式。
文稿:彭小云 赵帅军
初审:万 波
审核:孟 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