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扶贫必先扶智,扶智更需扶志。激发贫困家庭脱贫内生动力,是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任务。醴陵市探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实行“一对一”帮扶模式,智志双扶;开办自强班,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实行专项培养;持续举办金秋助活动,为大一贫困生新生铺平上学路。醴陵市教育扶贫深入推进,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发展动力。

一、构建一对一帮扶模式,让贫困家庭子女“学得好”

建档立卡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落后的有很多;大多有自卑情结,性格内向,自我封闭,不善于与人交流;还有学生因来自不完整的家庭,亲情缺失,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不能仅仅是提供助学金而已,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扶贫与扶智、扶志的有机结合。

自2016年来,醴陵市以党员教师为先锋,发动全市6000多名教师,对全市6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依托“一对一,人盯人”的帮扶优势,确保“精准资助一个不漏,控辍保学一个不失”。

该市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帮扶工作:

加强励志教育。密切关注帮扶对象的思想动态,加强谈心谈话,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向学生传授成长心得和人生经验,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树立远大志向,做到自立自强,敢于直面困难,战胜困难。

开展心理辅导。研究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以多种方式,对贫困学生因自卑导致性格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行巧妙疏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以及身边的人和事,悦纳自己、家庭和社会。

进行学习指导。经常了解帮扶对象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及行为习惯的训练,做好学业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对重病重残不能上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送教上门服务。

密切家校联系。做实做细家访工作,与学生家长进行经常性沟通,深入了解帮扶学生的家庭生活状况,送去暖心关怀。同时,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信任、配合和支持,家校共育,形成合力。

一对一帮扶为建档立卡学生提供了暖心关怀,实践证明,这是助力贫困家庭脱真贫、真脱贫的有力举措,是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让贫困学生不厌学快乐学的有力保障,是保证贫困家庭学生不辍学的最佳举措。

二、实施专项培养计划,让贫困家庭奔向“致富路”

培养一名人才,致富一个家庭。2017年6月,为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贫困家庭永久脱贫,醴陵市决定面向两类(应届初中毕业生、未满18周岁的初中毕业往届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实施定向专项培养计划,开办扶贫“自强班”。

8月31日,“自强班”在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学校开班,101人(16名往届生,85名应届生)入学,分成两个班,提供计算机专业两年制中职教育。整合政府各部门政策资源,实行“三免一包”政策,即免学费、免杂费、免生活费,包推荐就业,就学零负担,真正是“拎包入学”,使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学得一技之长,实现顺利就业。学生的伙食费都免了,就学没有一点后顾之忧。

“自强班”实行“专业分方向、课程有选择、学习小组化”分类培养模式,提供陶瓷设计、烟花包装设计、酒店文秘、电子商务等拓展课程。自强班101名孩子都是来自特别贫困的家庭,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行为习惯不良、心理上存在疙瘩的不在少数,学校特安排101名教师结对帮扶,让他们顺利成长。此外,还通过精心设计班团活动,加强心理辅导,破解性格内向孤僻、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

到2019年6月底,“自强班”学生修学期满。毕业生素质良好,技能过硬,其中7人通过“单招”进入大专院校深造,2人参军,40名学生自主就业,52名学生由学校推荐就业。学子们有个好前途,为家庭脱贫带来满满的希望。

2018年5月21日,央视“朝闻天下”对自强班办学进行报道。2018年10月24日,省委副书记乌兰看望自强班学生,称赞自强班的开办“是帮助贫困家庭真正脱贫的创新之举”。自强班办学持续进行,2018届、2019届、2020届分别招收学生119名、128名、66名。

三、金秋助学13年,为贫困大学生铺平“上学路”

2020年“大爱瓷城金秋助学”活动资助413名大一贫困新生,按5000、4000、3000元三个档次,共发放助学金185.4万元。为助力脱贫攻坚,对全市85名考上本科、专科的建档立卡户学生实现资助全覆盖,每人享受5000元资助。为确保精准资助,受助对象的确定经过了学生申报、学校初审、申报材料审核、入户调查、录取核实、家庭财产信息核查、联合会审、公示资助名单等8道工作程序。

从2008年至今,该市“大爱瓷城·金秋助学”活动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13届,累计资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6600余人,发放助学金2800多万元,资金全部来自社会捐赠。

该市创新教育扶贫方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吸引了《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媒体关注的目光,纷纷刊出报道。我市教育扶贫的做法受到省教育厅、教育部学生资助中心的肯定并被作为典型推介。(文/张升来 刘勤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