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田野,微风和畅。金黄的稻田里,一个头戴斗笠,独手开着收割机挥汗如雨劳作的身影,坚挺有力。坐等靠要,还是依靠自己的手脱贫致富,他选择了后者。这位传奇的独臂汉子就是蓝山县大桥瑶族乡大桥村贫困户周学付。这位自幼身体残疾,家庭极度困难的贫困户,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言输的奋斗精神,他通过自身不懈努力,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成为远近闻名的“最美脱贫示范户”。
身残志坚勇挑重担。周学付一家七口人,有两个残疾人。在6岁时,周学付不小心跌伤造成骨折,因家庭贫困无钱医治而致残,从此失去左臂,被鉴定为三级残疾。年迈的父亲周珍德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常年用药;母亲曹满嫦从小残疾,行走不便;三个孩儿嗷嗷待哺。由于父母多病,子女尚幼,妻子杨水香也无法外出打工,独手残疾的周学付,生活体验较常人更为艰辛,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更多努力。有知识有技术,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勇敢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他主动前往蓝山职业中专认真学习各种种养技术,专心向专家们请教,用丰富的农业知识作为基础,一头扎进了大桥的田间地头耕耘不息。同时,苦练驾驶技术,单手骑摩托,单手开动小型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和收割,并学会了简单的修理。用自己的独臂坚定的挑起生活的重担。
土地流转盘活资产。一直以来,靠着几亩单薄的田地和妻子打零工,一家全年收入仅6000多元,微薄收入维持生活的周学付一家陷入困境,难以维持家庭正常开支,更难以保障家中子女的学费生活开支。周学付开始意识到,唯有搭乘党的扶贫政策东风,努力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才能改变家中多年困窘的生活状态。于是,周学付主动找到市、县两级驻大桥村扶贫工作队,量身订制了一条发展致富路。周学付在工作队的帮扶下,流转本地外出务工村民土地,凭借着自学的水稻种植技术和勤奋努力,将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52亩,生姜种植3亩,申请扶贫小额信贷购买了收割机,降低种植生产成本,并通过向村民出租收割机,获取经济收入,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收割机“一把手”,实现了2014年盖新房、2017年顺利脱贫的完美蜕变。
植树造林创建“绿色银行”。对于从小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周学付来说,掌握一门娴熟的水稻种植技术,开始把致富的眼光投向了山林扶育和植树造林上。他承包了50亩山林,并种植药材、生姜等作物10余亩,通过植树造林和扶育山林,创建了一家“绿色银行”。人勤众人帮,为帮助周学付尽快脱贫,扶贫工作队给予了他有力的支持,制定详细帮扶措施,帮其申请了十万元无息贷款发展生产,向林业部门解决了森林抚育林补贴5000元,办理了残疾证,申请了教育补助。此外,大桥村还聘请周学付担任护林员。小日子越过越红火。2017年家庭总收入达到6.5万元,全家顺利脱贫。
周学付常对大家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不但房子砌不了,老人病也看不起,一个家绝对没得现在的样子。”
致富不忘众乡亲。“我感恩给予我帮助的每一个人,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为大桥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基于大桥瑶族乡本地有荆竹国有林场,劳务需求较大,周学付主动联系了当地一些有意愿脱贫致富的贫困户们,一起参与到山林抚育和木材加工,仅一年的时间,包括周学付在内的10名贫困户从地里刨出10万余元收入,在他的带动下,贫困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文/赵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