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畔的汨罗山墓地,有12座高大封土形成的“小山包”。长久以来,当地人称呼它们为“屈原十二疑冢”。近年来的考古勘探证实,这些山包是一批战国时期高等级楚国大墓。“考虑到当时楚国都城郢已被秦人占领,不能排除其中存在屈原墓的可能性。”1月9日,站在其中一座疑冢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罗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盛伟说。

屈原人生的最后时光在哪里度过?盛伟的目光投向西边,汨罗江的对岸。那里有一座城——罗城。2020年,盛伟带队对罗城遗址北面的小洲罗遗址进行了发掘。“从遗迹和出土文物来看,罗城很可能就是楚国安置罗国遗民之地。”

1月9日,俯瞰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市镇罗城遗址与小洲罗考古发掘现场。当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行罗城遗址考古发掘专家现场会,来自湖北、安徽、河南和浙江等省的20多名专家到现场进行考察和论证。该遗址北部的小洲罗出土了大量春秋中晚期的遗存,是楚文化大规模进入湖南的最早地点之一。(湖南日报首席记者 郭立亮 摄)

楚文化大规模入湘最早地点

罗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古罗城村。城址区及外围的聚落让该遗址成为面积近百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

从1957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确认为东周城址起,这里经历过数次发掘。很长一段时间,这里以“罗子国城遗址”的名字被人们所知。它周边的乌龟山、虎形山、汨罗山、高泉山等,均有春秋中期、战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分布。

2020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罗城遗址北部的小聚落——小洲罗遗址进行了发掘整理。“我们发现了一批春秋中晚期阶段的陶器、石器等。这些陶器与湖北江汉平原西部地区春秋时期的陶器几乎完全一样,而与湘江下游发现的同时期文化遗存差别较大。这说明,此时罗城遗址的居民不是本地的,可能是来自于江汉平原西部地区楚文化系统的移民。”盛伟说,结合《水经注·湘水》等文献记载的楚人迁罗事件,以及遗址周边发现的高等级铜器墓、带“罗子”铭文的铜器,罗城遗址可能就是楚国安置罗国遗民之地。

盛伟进一步介绍:“这里是目前国内仅见的、能够实证罗国史迹的唯一一处遗址。遗址出土的大量春秋中期甚至更早时期的遗存,属于湖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批典型楚文化遗存,是楚文化大规模进入湖南的最早一处地点。可谓湖南被正式纳入中原王朝治理体系的起点。它的发展历程是湖南华夏化进程的缩影,对研究江南的开发、湖南的早期历史以及湖湘文化的源头有重要意义。”

当天,在屈原管理区举行的罗城遗址考古发掘专家现场会上,来自湖北、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的考古专家肯定了这一意义,并提出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议。

1月9日,罗城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部分石器。(湖南日报首席记者 郭立亮 摄)

秦军破郢后,罗县成为楚战略后方

“考古发掘显示,春秋时期楚国移民初步形成遗址,战国时期楚国设县建城。此后,罗城一直沿用至隋朝才废除。”因此,盛伟认为,“罗城遗址”比此前的“罗子国城遗址”的称呼更加全面地展现了这座城市从兴起到废除的过程。

战国时期,楚人加大对南方的开发力度。从包山楚简记载有“罗县”来看,楚国设置罗县的时间至少在公元前316年之前。考古材料表明,罗城城址是在春秋时期罗国遗民居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城垣修筑的时代为战国时期,聚落规模较春秋时期明显扩大。盛伟认为:“这很可能与楚国设罗县和大规模经营南方的背景有关,罗城由此成为楚国的南方重镇。”

“战国晚期,随着秦国攻破楚国都城郢,楚人大批南迁,罗县人口规模急剧扩大,进一步成为了楚国的战略大后方。”盛伟说,从汨罗山、归州山等地发掘的墓葬来看,战国晚期,罗县人口出现井喷式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罗城遗址的东南角发现了一座建于六朝时期的小城。综合周边考古发掘结果和文献等来看,罗城遗址沿用至隋朝。

“由于城市功能的变化,南方地区战国、秦汉、六朝时期县城有一个从大到小的变化过程。罗城六朝小城的规制,与汝城、宁远等地发现的六朝时期县城规模相当。而在已有城市的西南另辟六朝小城的做法,在湖北荆州的郢城遗址中也可以见到。”盛伟认为,罗城遗址是秦汉以来南方城市发展的代表,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屈原十二疑冢”与罗城遗址对江而立,他们之间的传说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罗城遗址是否储存了屈原人生最后的时光?期待今后的考古发掘为我们层层破题。

审核:陆术华

初审:唐小龙

编辑:刘思辑 袁思蕾

稿源:湖南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