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自新组建文化和旅游厅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旅融合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眼全局、放宽视野,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我省文旅系统先后21次在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大会上做典型经验发言,荣获28项国家、省级荣誉。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8.32亿人次、同比增长10.41%,实现旅游总收入9762亿元、同比增长15.56%,接近“十三五”规划“万亿产业”目标值。今年1至9月,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4.4亿人次,恢复到去年的73.9%;实现旅游收入4912.1亿元,恢复到去年的72.6%。8月份全省接待游客在全国率先实现转正同比增长3.2%。“五一、端午、十一”假期全省旅游收入在全国分别排第二、第一位、第二位。我省位列跨省游目的地人气榜第五名。

今年9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时对湖南提出的“三个高地”战略定位和“四新”使命任务,明确了新时代湖南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任务,也为做好湖南文旅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湖南是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山水风光秀美奇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我们要深刻领会其中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结合文旅部门实际,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全省文旅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打造“三个高地”担当“四新”使命中争当排头兵,以实干实绩回报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望。

一、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工业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保护和开发工业遗产、整合工业资源、彰显工业文明魅力、提升工业企业综合效益为宗旨,以多样化的工业形态为载体的旅游新形式。湖南既是工业大省,也是旅游大省,发展工业旅游潜力巨大。研究制定支持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长株潭和环洞庭湖旅游板块打造旅游装备制造高地。以低空飞行、湖泊度假、骑行旅游研发设计为重点,按照引进新标准+研发新产品+提质新装备的思路,推进湖南省工业旅游产品研发和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充分发挥长株潭“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的开放平台优势,常态化举办湖南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暨文化和旅游装备展。到2025年,全省开发的工业旅游景点总数达到100个以上,培育20个左右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打造约10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初步建成“模式多样、内涵丰富、组织优化、标准规范”的工业旅游产业体系框架。

二、围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发展智慧文旅。高新技术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融合,可以有效延长和增容文旅产业的价值链,科技创新在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管理、体验等方面无处不在,要将科技创新融入文化和旅游发展全过程,从而催生新的发展动力。拓展互联网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应用,加快文化旅游大数据工程建设,推进全省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建好“锦绣潇湘•湖南文旅”云等,逐步实现文化旅游智慧监管、智慧营销和智慧服务。推动实施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引导演出、文化娱乐、景区景点等场所广泛应用互联网售票、二维码验票。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银行卡使用便捷度,推广移动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进行互联网金融创新,打造在线旅游第三方支付平台。到2022年,4A级以上景区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

三、围绕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强化“锦绣潇湘”文旅品牌整合营销。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开放崛起战略,文化旅游已成为我省开放发展的重要渠道。2019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467万人次、同比增长24.49%,实现旅游创汇23亿美元、同比增长34.79%,入境游客数量和入境旅游收入均提前一年实现湖南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的400万人次和17亿美元的目标。下一步,要以文化和旅游推广传播为突破口,构建外事、外宣、外经、外资、外贸联动的“大外宣”格局,在全省对外经贸文化和旅游重要活动中统一使用“锦绣潇湘•文旅湖南”整体形象标识、宣传片、宣传品。按照对接“五百强”的思路结伴合作,实施“湖南入境旅游全球战略合作伙伴计划”,不断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继续在中央电视台投放湖南文化旅游形象广告,在湖南卫视开辟“文旅新发现”栏目。办好中国红色文化旅游博览会、湖南国际旅游文化节、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湖南艺术节、湖南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湖南文旅地标评选等品牌节会活动。以高铁、航线为纽带,加强对沿线客源市场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点客源市场的营销;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鼓励旅行社大力开拓客源市场,鼓励旅游企业开展旅游包机和旅游专列业务,出台专门奖励办法。

四、围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进一步释放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就是要更加重视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实践证明,文旅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社会协调的“润滑剂”、转变发展方式的“加速器”,正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跨界融合战略,通过优势资源共享、统筹机制共建、企业主体共筑、发展平台共搭、专业人才共有,实现产业事业相融、政府职责与公益服务相通,达到文化和旅游以及相关产业全域融合、全程融合、全面融合,实现文化和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让文化和旅游成为湖南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动能。到2025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320万人以上,带动就业人数达到960万人以上。生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及两型景区达到160家以上,绿色饭店及两型饭店达到160家以上。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实现100%,重大文物险情排除率达到100%。

五、围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进一步扩大文旅投资和消费。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上添活力,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上开新局。自新组建文旅厅以来,文旅产业不仅成为全省消费的热点,也正成为投资的重点和热点。今年,长沙市暑期夜游复苏率全国第一、在全国20强夜经济城市中排第八,张家界成为最受欢迎的十大目的地城市。长沙五一商圈评为2020游客喜爱的十大夜商圈,长沙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评为2020游客喜爱的十大夜景区。全省有上市文化旅游企业达27家,各类文化旅游市场主体达1.7万家;文化旅游产业项目1299个,总投资7130.2403亿元。下一步,要争取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扩大规模、转型升级。重点打造20个4A以上文化旅游景区、30个文化旅游产业园、30个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县、100个文化旅游名城名镇名村、50个投资规模10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可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

六、围绕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加快文旅开放合作发展步伐。湖湘文化在“一带一路”特别是“南方丝绸之路”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旅游是开放型产业、外向型经济。要加快文旅开放合作发展步伐,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贡献力量。围绕“锦绣潇湘•文旅湖南”品牌,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宣传、统一监管原则,建设长株潭伟人故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环洞庭湖湿地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大湘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雪峰山抗战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大湘南休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强与周边省市区的文化和旅游区域开放合作,共建湘赣边区红色旅游协作区、湘鄂赣天岳幕阜山文化旅游协作区、湘鄂渝黔武陵山文化旅游协作区、湘粤南岭文化旅游协作区、湘桂崀山文化旅游协作区。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协作区、大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陵山旅游经济协作区的合作。依托我省交通区位优势,构建长江黄金水道游轮线(上海-南京-芜湖-九江-武汉-岳阳-宜昌-重庆)等跨省精品旅游线路、日韩-长江-岳阳-长沙邮轮度假旅游线等跨境精品旅游线路。

七、围绕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统筹推进文旅事业和产业发展。着力在补齐短板、共建共享、提升效能上下功夫,抓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升级、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备器材配送等惠民项目,消除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空白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力争在“十四五”时期,推出10部左右大型舞台艺术精品,扶持3台大型优秀旅游演艺作品,扶持复排优秀传统剧目不少于20台,新创一批小戏和音乐、舞蹈、曲艺作品,推出一批美术、书法、摄影精品,承办2—5个全国性艺术活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到2025年,全省建设50个红色旅游基地,每年分批建设10个。联合相关部门,建设一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党员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研学旅行基地、红色旅游小镇和红色旅游扶贫重点村,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更多游客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文化旅游投资、消费、出口三轮驱动,加快培育文化和旅游新业态,提高文化和旅游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3%左右;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9%左右。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128元,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分别达到100、307平方米。人均公共图书馆藏量达到0.78册。全省博物馆总数达到195个。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审核:陆术华

初审:唐小龙

编辑:刘思辑 袁思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