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日0时—24时,武汉市新增确诊病例1例。新增出院病例150例,新增死亡病例4例,新增疑似病例0例。

确诊病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患者居住在武汉市硚口区荣华街建国社区金玉华庭小区。

1月23日至3月29日,患者无任何不适,无医院门诊就诊史。

3月30日,患者独自驾车前往市六医院体检。

4月1日,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 社区安排将其送至酒店隔离。

4月2日下午送至市肺科医院就诊。

4月3日,经专家会诊,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胸部CT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订正该病例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临床分型为普通型。 病例生活楼栋曾有确诊病例,不排除社区感染。

4月3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关于建立疫情防控长效机制持续做好小区封控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此,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社区防控组相关负责人,针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对该通知进行解读。

01 为什么要继续小区封控管理?

——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社区防控组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市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向好变化,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进入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的新阶段。4月8日开通离汉通道是为了便于复工复产复市,促进经济发展,但目前武汉市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任务依然艰巨。

据介绍,目前疫情风险不可掉以轻心,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住院或隔离医学观察人数仍然较多,不容忽视;

二是市外人员流入大幅增加,特别是境外返(来)汉人员持续增多,外防输入压力增大;

三是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和康复出院者复检为阳性患者的出现,成为疫情防控的不稳定因素;

四是随着复工复产复市,市内人员流动聚集现象明显;

五是部分居民防范意识有所松懈,存在不戴口罩上街等行为。

面对武汉市存在的传染风险,必须继续通过小区封控管理,坚决切断传染源、阻隔传播途径,所以要建立疫情防控长效机制,持续做好小区封控管理工作。

02 如何持续做好小区封控管理?

——统筹防控力量 优化封闭管理 规范小区出入管控

如何持续做好小区封控管理,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社区防控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区要统筹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应急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特别是社区书记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科学防控能力。

统筹和落实小区防控力量。下沉社区的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要按全市统一要求坚守阵地,按规定有序撤离。结合复工复产复市和下沉人员逐步撤离的实际,要统筹和落实力量有序替换小区封控值守岗位。有物业管理的小区,以物业管理人员为主,社区组织居民配合;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以社区管理为主,各区可根据实际,以发动小区居民参与和招募志愿者相结合等方式,落实常态化防控力量。进一步发挥网格化管理和网格员作用,广泛发动群众,构筑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

优化和落实小区封闭管理。各区根据复工复产复市需要,可对过去在小区封闭期间采用物理隔离的场所作适当调整,但必须确保符合封控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各区要继续强化小区封闭管理,落实出入口管理岗位责任制,对进出小区人员严格落实身份必问、信息必录、体温必测、口罩必戴的要求,引导居民非必要出行尽量不出门,坚决切断传染源、阻隔传播途径。同时,执行人员进出政策既要严格又要科学精准,不得随意增加超出规定的各种附加条件。

03 封控管理是为市民筑牢安全屏障

——还请市民理解支持

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社区防控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封控管理,有利于精准和深入开展排查走访,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疫情排查,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各区要突出对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复阳”人员及境外省外返汉出现健康异常人员的跟踪排查,做到100%开展流调,确保第一时间检测、隔离所有密接人员,绝不放过任何一个传染源。

要抓细抓实对孤寡老人、残疾人士、困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工作,坚持每日以上门、电话联系等方式走访探视,及时提供必要帮助,确保无遗漏。

小区保持持续封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小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效阻断传染源和防止疫情扩散,早日取得抗疫斗争的最后胜利。因此,需要广大市民理解和积极支持。我们大家要克服侥幸心理、麻痹思想,保持高度警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防疫的自我保护措施,出门时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不参加聚集活动,自觉遵守公共场所文明秩序。

辖区各单位要认真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切实做到严格自律、守土尽责。各区要按照规范要求做好小区清洁消毒、垃圾分类处理、电梯消杀等工作,消除污染源。

来源:长江日报

编辑丨小咯 校审丨肖映 主编丨谢功梅

最新!武汉继续小区强化封闭管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