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相信直接看得见的东西,我相信看不见的地方,有更有意思的更好玩的东西。——建筑师青山周平”
现代城市里,其实藏着多面生活。
在精确而现代的几何规则下,我们经常下意识地把平直宽阔的马路、光滑明亮的幕墙、人工制造的场景当做城市的特征。
这是城市宏观而整齐划一的,精致而井然有序的一面,我们热爱这样的城市,并且享受着它带来的一切便利。
而同时,我们也无法割舍那些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拼贴画一般存在的“粗糙感”,这些临时建构存在在一些一眼看不到的地方,仔细看才会发现趣味所在。
在小街巷道里,“物尽其用”的原则无处不在,这些与城市平滑的那一面并非是对抗,而是某种程度的和谐共生。
我们走遍长沙的老社区、小街巷,发现户外各种可爱的家具,它们构建起城市客厅的独特一面。
一张椅子,构成一个最简单的半包围空间。大多数人单手就能移动的这件物品,成了最常见的一种临时的构建。
材质、舒适度什么的,有时并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对于许多临街的铺面的店主来说,有一个能随时坐下的地方,即是最大的满足。
有制作条件的,会选择用边角余料自制一把专属椅子,这样强烈的个性特征,比在椅子上写上名字更有效果。
还有些时候,椅子成为其他城市成员的场所,互不打扰和谐共处,这样的生活场景往往让人觉得暖心。
社区里平平无奇的公共空间,因为一些废旧沙发的存在,而焕发出生机。
晚饭后这里才会开始热闹,其他时间段,它们更像是场所的“占领者”,给城市里的碎片区域命名并赋予了功能。
居住社区的能量聚集点,往往就在这些地方,野生形成的一些排列,可以说是群众的一场小型艺术创作。
展望全球,没有比中国人更爱晒被子的人群了。而在夏热冬冷的长沙,春秋季节艳阳高照的日子,比过节还让人高兴。
能被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就有需要晒的东西。任何可悬挂的地方,都有用武之地。
为了能让晒的物品的累计晒光面积最大,场地够大的时候,人们会把衣被摊开,这时候,玩耍和走动都排到后面,晒衣物就是场地里可进行的行为中的第一顺位。
要晒太阳的,除了物品,还有人,阳光的保健作用,靠着一辈传一辈的方式流传下来。
甚至,还可以从阳光下得到一些生活小常识。比如看到随意散落在路边的大蒜子,你是否有很多问号?“晒干水分,才不得发霉”,路过的娭毑热心解释的时候还不忘补刀:“一看你们就冒得生活常识。”
墙面也不会被忽视,不管是社区的美化工程还是居民的自发行为,墙上的创作都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最佳的视觉落点,在与视线的垂直面上。把室内软装的内容,搬到室外空间来,不经意之间给你一个小小的惊喜。
在室内空间比较局促的时候,室外的墙面被最大限度地发掘。类似于玄关里的穿衣镜,出现在外墙上,让人对这里的生活场景引发想象。
挖掘城市的细部时,没想到是这些“粗糙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们发挥对身边的空间发挥出无限的想象力,创造出灵活丰富的场景。这样,才有了生活细节,有了家的味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