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哥特风格的教堂建成于1869年,是当时英国圣公会在远东最大的教堂,也曾是中华圣公会的主教座堂。

曾经华丽一地的九江路,在如今看来多少有点像没落的贵族。那一座座已被评为优历史建筑的大楼依然气势,只是少了点人气,多了几分寂寥。

无论你从江西中路走过来还是从福州路走过来,整条九江路对比下来的的结果就是:最出彩算是219号的圣三一堂了。

这座跻身于九江路鳞次栉比的大楼之中的2层高的教堂,不注意的话是很容易错过的。它低调的坐落在一片绿树浓荫的街心花园中,透过树丛隐约可见其高耸的钟楼。因为它整个外墙几乎全部用清水红砖砌筑,故俗称“红礼拜堂”

圣三一堂代表了上海最老的基督教堂之一,也是上海早期最大、最华丽的基督教教堂,它既是基督教北华教区的座堂,也是闻名亚洲尤其是远东地区的基督教教堂。

圣三一堂就是由教会聘请了英国本土的著名建筑师设计建造的,教堂为一个主堂,两个耳堂,拉丁十字平面清晰可见。

教堂正立面的罗马风格体现在中间高、两边低的构图,以及山墙面上分为3层的装饰处理上,且有连续的券柱廊作为罗马风教堂常用的立面构图,但其檐口装饰和券洞则完全为哥特式尖券,外廊的柱头和拱券等细部也带有明显的罗马风倾向。

教堂红砖砌筑的外墙与发券处夹有灰砖,呈斑马纹,独具上海地域特色。

山墙正面中间有大玫瑰窗,下部是连续拱券窗。教堂中厅较高,顶部露尖拱状木屋架,中厅和侧廊之间采用形式简洁的单根矮柱,并带有明显的柱帽,柱帽上支撑连续尖券拱廊。

厅内列柱粗大而敦实,使人联想起意大利中世纪的比萨大教堂的列柱。教堂内部空间采用罗马风教堂的紧凑型布局,内部光线幽暗,也颇似罗马风教堂幽静昏暗的室内景象。

墩堂内到圣所是安立甘式的半穹顶结构,大理石铺底。西南侧有副台、小圣堂。东北入口内侧有洗礼廊。入口门廊有券柱门廊、石柱、石板屋面。大堂中央尽端为大祭坛,花窗镶嵌精致的彩色玻璃圣母像,还有讲经台、读经台及雕刻细腻的洗礼池。

1893年,在圣三一堂的左侧增建了一座高耸的钟楼,这座钟楼有浓浓的哥特式风格,钟楼为四方形平面,尖锥形屋顶,中间一个大尖顶,四角有4个小尖顶。钟中展示,为上海引入了西方建筑景象和西方建筑学,进而影响了以后上海的教堂建筑。

它通过一次次的改建在结构体系和建筑细部上所作的本土化尝试,为后来上海中西融合的建筑样式,做了最初的地域化尝试。

正如上海海纳百川的地域文化特征一样,各种建筑语言在这座建筑中生动地融合到了上海这个极具地域特征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点上,并影响了之后上海独特的海派建筑特征的形成教堂的哥特式意味。

老牌电影明星,胡蝶曾在这里婚礼,为这座教堂有增添了一场活色生香的故事。

1935年11月23日11点,圣三一堂人声鼎沸。上午9时整,守候在教堂门口的宾客和围观的影迷已超过两千人。新郎新娘驱车到来时引起了轰动。这对新人的结婚礼服是在南京路上最有名的鸿翔服装公司订做的。

婚礼完全是西式的,在当时来说非常的新潮,在欢乐的《婚礼进行曲》中,胡蝶的父亲引领女儿缓缓步向台前。当牧师庄重地宣布“潘有声和胡蝶从此结为夫妻”时,观礼的来宾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座红礼拜堂所经历的种种跌宕起伏,曾在战争年代经历炮火的洗礼,动荡年代,又被载重四吨的卡车撞击,后辗转成为办公楼,还充当过小电影院,甚至兵营。

2018年经过修缮后的圣三一堂曾经开放过一段时间,如今的圣三一堂却是大门紧闭,所以不能进入参观,只能在外面看到教堂建筑外观,多少有点可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