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了吗?
进入暑假后,长沙不少中小学生家长开始为此“焦虑”——担心孩子完不成社会实践,又怕参与了没收获。有的甚至不惜找关系、掷千金,热衷于“收集”盖章,“帮”孩子走过场,让暑期社会实践变了味。
业内人士提醒,社会实践旨在让孩子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学校和家长应正确引导,不要在社会实践中追求了形式的“末”,舍弃了内容的“本”。
观察: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多彩
进入暑期以来,长沙各领域、行业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机会。
岳麓区莲花镇龙洲小学的孩子们中,有不少是留守儿童。近日,岳麓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专门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堂防溺水课。“学校在农村,我们的队员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详细讲解发生在郊外的溺水案例,重点为孩子们讲解野外水域的隐患和危险。”岳麓蓝天救援队队长谭章介绍,进入暑假以来,队员们奔赴多地为孩子们讲解防溺水、救援等相关知识,将安全的种子根植于孩子们心中。记者了解到,不少长沙中小学生在暑假里都来到社区,学习防溺水、心肺复苏术等安全知识,这样的社会实践内容,受到了学校、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省、市部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也推出了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吸引了不少中小学生前来参观或体验;还有不少学生穿上红马甲,投身志愿服务,在活动中得到了成长和锻炼。
问题:部分家长热衷“打卡式”实践
“来来来,看着镜头,给你拍个照!”“天气这么热,我们盖完章,早点回家!”7月17日上午9时,位于长沙河西的一处红色旅游景点,少数带孩子来参与社会实践的家长显得有些急躁。
“这个活动是我在网上花了77元钱买来的,为的就是来打个卡,能给孩子盖个社会实践章。让孩子自己来我不太放心,就跟着一起来看看。”学生家长谢女士告诉记者。然而,到了景点之后她才发现,其实盖章本不需要花钱报团,家长自行带孩子来也可以盖章,只不过没有专业人员的讲解。活动后半段,部分学生开始不耐烦了——有的离开了队伍,自己“体验”起来;还有的高声聊天,说话的声音甚至盖过了讲解员的声音。另一旁,带团的工作人员一路忙着给学生拍单人照、活动照。“需要盖章的,把手册拿出来,我们去那边盖章!”工作人员一声招呼,家长们齐齐围了上去。
7月16日,在长沙的一家影院,不少孩子前来参加“光影育人实践活动”——观看电影《大国粮仓》。“孩子回家后跟我说,电影院里有不少人嬉笑打闹,还有学生带着零食、玩具,甚至有人全程玩手机游戏。”家长于先生认为,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缺乏统一组织,未能达到应有的育人效果。采访中,也有家长告诉记者,部分答题类社会实践看似可以线上完成,非常方便,但大多数都是家长“代劳”,因为很多题目低年级学生根本看不懂,甚至很多字都不认识。
家长周女士告诉记者,每年她都会为女儿的社会实践“发愁”——生怕数量上输给了其他同学。无奈之下,她每年都要花费几百元,从网上购买社会实践“产品”。“这样不用到处去找实践的机会,也不用找关系去盖章。”不少像周女士一样的家长只冲着“盖章”,不在乎花钱。记者发现,近年来,部分商家抓住了家长的“痛点”,推出此类“产品”,平均价格在百元左右。
政策:实践课程重在“过程”
上月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中小学暑期有关工作的通知》,部署做好相关工作。通知指出,要统筹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在暑期面向中小学生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和倡导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向中小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早在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观点: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社会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要把教育简单理解成为‘上几节课’,理解成一定是在课堂上、校园里。”长沙市教育局宣统处处长黄军山认为,作为家长,要理性看待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要跟其他人比,更不要跟风或重视数量轻视质量,要选择自己孩子合适的、喜欢的活动积极参与;家长要跟孩子商量,根据其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来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此外,家长应该把实践的机会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获得成长,不要以代劳、拍照打卡的心态来对待社会实践。
在专栏作家、媒体特约评论员刘天放看来,“双减”政策背景下,在假期中以社会实践活动替代各种课程培训,是一种积极而有益的尝试。“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不应该是新的政策背景下的‘应急反应’,而应该成为中小学生一以贯之的自觉行动,并且在有关配套的制度性安排下,成为稳定的‘新常态’,让更多中小学生受益,让我们的教育生态更健康。”他说。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使之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现代教育发展学院/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曾晓洁认为,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做、玩、活动之中学习,具有比较强的体验感,符合青少年儿童的身心需求与发展特点,只要设计得当,都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考核需要设置情境,并以结构化考试作为主要形式,操作起来比较复杂,难以体现在中考、高考当中,所以,一部分家长将综合实践活动看作是‘鸡肋’和‘装饰品’,认为花了很多时间却不能取得升学‘实效’。”
如何更加理性看待社会实践?曾晓洁认为,一方面是要宣讲综合实践活动对于育人的长效价值,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深入研究,既增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实效,又科学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考核制度,最终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一门学校乐教、学生乐学、家长乐助的一门重要课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