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是全天候与生命“赛跑”的地方,是医院救治患者的“最前线”。 作为地处浦东新区的三甲综合医院,仁济医院承担着区域内救治病人的重任。此轮疫情暴发后,本就十分忙碌的急诊,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 既要筑牢抗疫防线,又不延误急症救治,两者如何兼顾,这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

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仁济医院急诊科在全院各部门的支持下,在疫情一线与病毒“正面硬刚”,与患者守望相助。 自3月23日至今,医院急诊服务始终开放,绿色通道24小时保持通畅随之而来的是“120”来院急救人次屡创新高,每日均在100辆以上,为疫情前的2-3倍,最高日达172辆;在抢救室的留观患者最高人数达到202人,为疫情前三倍多;单日急诊就诊人次在500人左右,最高达到610人……

多措并举,织密疫情防控网络

疫情以来,随着社会层面的防疫不断升级,急诊一直处于高位超负荷运转,医院门急诊办公室、护理部、医务处、院感办及各临床科室群策群力,不断优化流程,实施精准防控,守牢急诊防线。

为了减少发热或流调异常患者带来院内感染的机率, 医院将急诊预检关口前置,并重新划分了“三区二通道”。通过在急诊门口搭建封闭式通道,把测温、流调、分诊等预检程序从急诊入口处前移至医院门口,通过测温和流调,及时发现发热或者非绿码及流调异常的患者,由专人陪送到发热门诊就诊,而不必再经过急诊。同时对急诊内区域进行改造,与门诊等其他区域完全隔断,并将急诊区域划分为多个区域,分类分区安置不同风险等级患者。在急诊入口设普通急诊患者专用通道、救护车通道,建立了急诊患者过渡区、危重患者抢救区、输液区、疑似患者隔离室等区域。

医院采取“先采样、后就诊”的举措,加强核酸抗原检测,发现阳性患者后第一时间转运。 患者及家属来急诊时,当场进行核酸及抗原的检测,采样后即可就诊,不必等待核酸结果;救护车来院患者直接进入急救缓冲区,边抢救边进行采样;急诊留院观察的患者,和家属一起每天进行一次核酸采样。 一旦在急诊发现阳性病例,急诊医护人员、门急诊办公室、医务处、防保科通力合作,即刻锁定患者及密接人员,第一时间将患者及密接人员转移至感染科隔离病房,随后根据流程将阳性患者转运到方舱或定点医院。通过及时的转运,最大限度减少阳性患者在急诊的滞留时间,减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针对奥密克戎病毒的传播特点,采取多种措施竭力阻断病毒在院内的传播途径。院感办提出加强急诊通风和空气消毒措施,经过后勤保障处评估, 开启了急救大厅新风系统,在院领导支持下,在急诊区域购置了20多台人机共存消毒机,在急救大厅、急诊缓冲区、急诊病房患者病床床头均安装了负压空气净化消毒背板,形成局部负压环境,使气流定向流动,经过消毒后排放,大大降低了气溶胶传播的风险。与此同时,加强院感监控与流调, 对电梯、卫生间等场所每1-2小时消毒1次;在自助挂号收费机、电梯等公共区域放置速干手消毒剂,供患者及陪护进行手卫生消毒。一旦有突发情况,院感办迅速调集先锋力量,连夜流调溯源,科学风险评估,精准分区管控,指导终末消毒。

全力救治,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

疫情下的急诊室,因为各项防控措施显得与平日里有着很大变化,但不变的是一如既往的紧张、高效开展着的医疗救治,不让疫情成为患者就医的“拦路虎”。

疫情暴发之初,急诊出现阳性病例,根据院感要求,急诊工作人员防护级别升格调整为二级,导致医务人员工作班次增加,加上急诊一、二类病人数量骤增,造成急诊医疗力量出现不足。医院第一时间发出动员令,紧急协调全院各科室高年资且具有丰富急诊工作经验的医师和护士骨干,充实到急诊一线岗位。与此同时,临床医师共同参与到急诊预检分诊工作中, 医护配合,更加精准地甄别患者的病情,将需要立即救治的一、二类患者及时分诊到急救绿色通道,同时将一部分不属于急诊范畴的患者引导至门诊就诊,确保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在鬼门关前走过一圈的唐先生回想起自己在仁济医院急诊的就诊经过,不禁感慨万千。

今年36岁的唐先生是浦江镇的普通农民,家中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小儿子才3个月大。3月底的一天,他突然感到剧烈的腹痛,不得不到仁济南院急诊看病,没想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能离开医院。

唐先生被诊断为急性重症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在南院急诊救治期间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一度心跳停止,经过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后又经历了气管切开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才把他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然而病情还没稳定,南院接到任务转为新冠定点医院。东院义不容辞地接收了南院的住院病人,唐先生因此转到了东院的急诊监护室。当时他意识不清,腹腔压力高,虽然留置了鼻空肠管,但无法保证肠内营养,同时病人气管狭窄,插拔管有难度,为疾病的救治带来了很多困难。

在急诊监护室徐欣晖主任和王芳护士长的带领下,救治团队为唐先生制定了严密的治疗计划,并最终顺利拔管脱离呼吸机。拔除气切套管,封闭气切口后,护士拿来了手机,当他隔着屏幕与妻子说上话,并看到3个月大的儿子时,禁不住泪流满面,他说,“真是恍如隔世啊,我的记忆还停留在腹痛去南院急诊看病的时候,后面很长一段时间的记忆都很模糊,没想到醒来已经在东院的急诊监护室了。”当他得知中间发生了那么多事情时,感激万分,“没想到在疫情这么严重的时候,我一个普通老百姓能在仁济医院得到全力的抢救和关心”。目前,唐先生已经顺利出院,回到了他温暖的小家庭。

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仁济医院的急诊室上演。 虽然接诊每一个患者都面临着风险,但仁济急诊人总是不惧艰险、迎难而上,拼尽全力只为守护百姓安康。

开足马力,提升后勤保障能力

被封控在急诊区域的除了医护人员、前来就诊的患者和家属, 还有一群平日里并不起眼的工勤人员,他们就像是急诊这台高速运转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默默无闻,但不可或缺。

疫情暴发初期,大量后勤保障人员被封控在社区无法到岗,在人手极度紧缺的情况下,为保障急诊区域的医疗工作正常开展,后勤保障处仍然想方设法安排了超过原有配置的保安、保洁和运送人员,全部闭环在急诊区,24小时不间断工作。由于急诊地方有限,为了将空间尽可能地留给患者和陪护人员,后勤人员只能在地下室、车位上临时搭建床铺休息,随着后续通勤酒店的落实,条件才有所改善。

急诊区域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疫情期间,这些垃圾都被判为感染医废垃圾,按照院感要求,每袋垃圾都必须双层打包,逐层喷洒消毒后才能运出,因此打扫效率较常态情况下明显降低。除此之外,保洁人员还承担了急诊区域每小时一次消毒,每天4次消杀擦拭的工作,安排保洁员蹲点卫生间随时保洁并做好通风消毒。面对工作量翻倍,且感染风险较大的情况,医院在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后,持续增派人手支援急诊区域,按要求做好保洁消杀,垃圾及时清运。

同时,医院也努力改善急诊患者的就医体验,在疫情期间,根据留观患者及家属的选择, 院内设置了盒饭供应点,还提供“仁济便民”小程序点单以及外卖接收点等多种渠道的餐食服务,保障来院市民“看得上病,也不饿肚子”。

疫情暴发之后,医院急诊工作面临着工作强度大、暴露风险高、患者焦虑情绪多、各类物资紧缺等诸多困难,即使如此,医护人员们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尽全力救治每一个急危重症患者。

在经历了最初的“猝不及防”后,如今,随着上海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仁济医院急诊科的工作也正忙而有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据悉,医院急诊已连续多日未检出阳性病例。相信胜利已经不远,曙光就在前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就医服务号

视频号

我知道你 在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