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第一个月,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突破一亿,很多国家仍然在努力抗击疫情。
其中,老年人和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新冠患者很受累,容易发展为重症,往往预后较差。[1]
而令人惊喜的是,不少国内外权威研究表明,经典降糖药 二甲双胍有利于降低糖尿病合并新冠感染人群的死亡风险!
当糖尿病遇上新冠
二甲双胍再显“神通”
2020年6月,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研究团队,在Am J Trop Med Hyg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2]
这项研究共纳入283例糖尿病患者,其中二甲双胍组(使用二甲双胍单药或联合治疗)104例,无二甲双胍组(使用非二甲双胍降糖治疗)179例。
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临床严重程度、呼吸支持治疗模式上无显著差异。
结果显示,虽然两组的住院时间相差无几,但与非二甲双胍组相比,二甲双胍组的住院死亡率明显降低(12.3% vs 2.9%,P=0.01)(如下表)。
二甲双胍组与非二甲双胍组患者临床结局比较
国外也有不少研究团队,对二甲双胍治疗与糖尿病合并新冠感染人群死亡率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最新发表在Front Endocrinol杂志上的一项美国回顾性研究,分析了在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医院接受新冠肺炎检测的25326例患者数据,其中有604例检测为阳性,其余为阴性。[3]
结果表明,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种族、肥胖和血压因素后, 糖尿病作为独立风险因素,与新冠肺炎死亡率急剧升高有关。
研究还发现,既往是否使用胰岛素对死亡风险无影响,但二甲双胍使用者相对于非二甲双胍使用者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
一项纳入了6256例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美国回顾性研究,结果同样表明, 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女性新冠死亡风险。[4]
此外,还有发表在Obesity Medicine杂志的一篇荟萃分析,共纳入关于新冠肺炎和二甲双胍的5项研究,涵盖6937名患者。[5]
分析结果显示,相比非二甲双胍组,糖尿病合并新冠感染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与死亡率降低相关。
以上的种种研究都表明, 服用二甲双胍与糖尿病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呈负相关。
虽然其中的机制尚不明确,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可能和二甲双胍的抗感染作用有关。
二甲双胍,如何降低糖尿病人群
感染新冠的死亡率?
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中,大量人群可见细胞因子风暴发生。[6]
细胞因子风暴,实际是细胞因子的过度反应。主要是指人的免疫系统对外界病毒和一些感染的诱因“不分敌我”时,过度反应分泌大量促炎因子,导致炎症反应失控,从而对自身器官组织造成损伤。
以新冠肺炎来说,过度的免疫反应易导致患者长期肺损伤和纤维化,导致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7]
而二甲双胍 除了降糖,还有改善炎症与调节巨噬细胞功能等作用,从而减少重症和死亡风险。 [8]
还有研究提示,二甲双胍有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
这主要通过在免疫细胞中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酶(AMPK通路),并抑制下游雷帕霉素机能靶标蛋白1(mTORC1),以及降低线粒体氧化应激ROS等方式,最终抑制多种免疫细胞的活性,如阻止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并限制活化了的巨噬细胞的促炎能力,促进T细胞向调节/记忆T细胞转换,降低中性粒细胞的迁移等。
不管是临床研究结果,还是目前对于合并新冠肺炎的糖尿病患者管理建议[10]都支持:
如无禁忌,确诊前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人群,在感染新冠后应该继续使用二甲双胍治疗。
因此,在疫情期间,糖尿病患者要考虑合理用药,降低自身风险。
经典老药二甲双胍,历久弥新
二甲双胍自德国默克原研并在临床应用已有 60多年。在口服降糖药的“江湖”里,尽管新秀层出不穷,但始终无法撼动二甲双胍的“霸主”地位——
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被包括中国指南在内的众多国内外权威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所推荐。
除降糖以外,二甲双胍还具有不少额外临床获益,如 保护心血管、保护肾脏、抗肿瘤、抗炎、调节免疫等。
而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这个有着六十余年临床应用经验的经典老药,再一次展现了它的魅力。
可以预见,历久弥新的二甲双胍在未来人类治疗糖尿病的进程中还会继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卫建委.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2020.
[2]Luo P, et al. Am J Trop Med Hyg. 2020 Jul;103(1):69-72.
[6]Huang C,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The Lancet, 2020.
[7]Yufang Shi, Ying Wang, Changshun Shao, et al. COVID-19 Infection: The Perspectives on Immune Responses[J]. Cell Death Differ, 2020 27(5):1451-1454.
[8]Mark Schuiveling, Nadia Vazirpanah, Timothy R D J Radstake, et al. Curr Drug Targets, 2018, 19(8):945-959.
[9]Zumla A, et al. Lancet. 2020 Feb 5. pii: S0140-6736(20)30305-6. doi: 10.1016/S0140-6736(20)30305-6. [Epub ahead of print]
[10]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12(02): 73-75.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