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嘉诚亲自出马乘私人飞机去新西兰收集疫情捐赠物资的消息引起不少人关注,92岁李嘉诚不仅为前线医护人员带回了5115件医疗防护衣,还筹集了84箱N95口罩,所有防护用品都通过私人飞机悉数运送回国。据了解,这只是首批物资捐赠,后续还将启动更多捐赠支援医疗前线。
实际上,在启动物资捐赠之前,李嘉诚已于2月10日通过基金会向武汉疫情捐出了1亿港元,捐款时李嘉诚方面还特做说明:由于筹措和运送物资皆具挑战性,故先行捐款,物资捐赠随后补上。因此有人认为,此次向海外筹集物资,李嘉诚乘坐私人飞机来回运送物资或许正是出于物资运送的挑战性。
一.李嘉诚精力充沛筹措物资引关注,网友扒出“内幕”
从媒体曝出的李嘉诚在私人飞机上的最新图片来看,92岁李嘉诚似乎状态不错,虽年近百岁,但难见白发如六七十岁老人,精力状态似乎优于其他“轮椅上等着被拉起”的同龄人,甚至还能为疫情筹措物资海内外各地奔波。不少网友对高龄李嘉诚的状态表示好奇,为此,还扒出李嘉诚服用“长寿药”的“内幕”。2017年,超人经调研服用美国一款长寿物质β-烟酰胺单核苷酸前体后称“像回到20岁”,立即拿出2500万进行投资入股。知情人透露,该款产品服用一年至少耗资156万。
2013年,哈佛医学院遗传学中心主任David·Sinclair团队在《cell》医学期刊上发布了一则影响力不小的科研报告“通过给实验组服用β-烟酰胺单核苷酸一周后,其体内多项指标(如线粒体功能)约从人类80岁水平逆转回到20岁状态,寿命延长了30%”。以92岁李嘉诚状态来看,其服用天价“长寿药”后发出“像回到20岁”类似感慨似乎并不奇怪。
有意思的是,使哈佛长寿物质β-烟酰胺单核苷酸成本骤降95%的另一家“长寿药”相关企业基-因-港也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捐赠。从武汉协和医院批出的感谢横幅上,不难发现香港生物科技公司基-因-港身影,该“长寿药”企业不仅向武汉捐出了收入的10%,还从海内外筹集了数万件医疗防护用品、1.5吨医用酒精、5吨消毒液雇专车直接运送至武汉协和医院。
据了解,基-因-港的β-烟酰胺单核苷酸补剂艾-沐-茵上市以来很快被京东官方采购售卖,也因此频繁遭遇断货压力。该“长寿药”企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为缓解频繁的产品热销至断货的问题,已经在2018年在宁波余姚投资十亿建了年产百吨的β-烟酰胺单核苷酸大型工厂,似乎面临不小的财务压力。
二.李嘉诚视基金会为“第三个儿子”,已捐善款超260亿
李嘉诚慈善捐款基本都通过旗下基金会捐出,1980年李嘉诚设立基金会,2006 年自身全部财产的30% 产注入基金会,用于慈善捐助,且基金会不从外部募资,所有资金都来自于李嘉诚划出。对于旗下基金会,李嘉诚多次表示“这是我第三个儿子”,甚至定下铁规:每年至少捐出收入的35%,天灾人祸时捐收入的50%。
2017年李嘉诚退休之际接受《财新》采访时表示:在退休之后,我会披上新战衣,全心投入推动基金会的慈善工作,特别是医疗和教育方面。的确,在退休之后,李嘉诚仍专注于慈善,仅是在2019年李嘉诚捐款就已超出20亿港元。到目前为止,李嘉诚个人慈善捐赠共计超260亿港元。
教育方面:针对汕头大学,李嘉诚先后捐出超百亿巨资说法教育改革,来支持学生免费上大学、上更好的大学。
医疗方面同样如此:此次武汉疫情,李嘉诚向一线医护人员捐出1个亿,甚至亲自筹集物质;疫情爆发前,李嘉诚也曾在1月初向相关养老院福利院捐出了25万个口罩。
对于坊间流传的李嘉诚服用“长寿药”的逸闻,实际上在道德上并无明显弊病,合理配置个人财富选择决定自己的老年生活品质也是人之常情,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好个人“私利”与公众利益的平衡。要知道,李嘉诚此次捐款慢,在捐款之前就因吃“长寿药”的事承受了不少负面舆论,当时社会主流舆论认为李嘉诚“只求自己长命百岁,不顾公众生死安危。”如今,李嘉诚在疫情捐款中的努力,使社会对其评价逐渐趋于积极。
三.疫情捐款,李嘉诚打脸潘石屹
再看另一位身价超600亿的地产大亨潘石屹,虽同服抗衰老物质,可对于慈善捐赠的态度却明显不同。
媒体爆料其在2019年就已服用了美国博士友人推荐的“长寿药”(β-烟酰胺单核苷酸前体),甚至表示“指甲长得更快了”,可时至今日仍一毛不拔,丝毫不理会网络质疑。网友发现国内舍不得捐款的潘石屹对美国出手却尤其大方,不仅向哈佛捐出1500亿美金,还向耶鲁捐出1000万美金,以至于2019年潘石屹儿子成功入读哈佛。
以捐款来看,显然李嘉诚做到了对基金会“视如己出”,虽谋求个人私利吃“长寿药”热衷于长生不老,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嘉诚兼顾了公众利益,疫情面前亲力亲为筹措物资做巨额捐赠,大有“活一天,就要发一份热发一份光”之感。相较于李嘉诚,潘石屹“私利”不小,但公利付出方面似乎与李嘉诚截然相反……
好人有好报,对于92岁的长寿老人李嘉诚,不少网友评价颇高,甚至祝福老人长命百岁。再看疫情期间同样捐款的“长寿药”企业基-因-港,短时间京东综合好评上升至3万+,显然社会对于部分“私利”与“公利”兼顾的企业和个人持有更大的友好度。然而对于疫情表现冷漠的潘石屹,社会并未给出过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