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有两个大悬念:

一是在12月15日,央行MLF操作的规模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力度。

二是12月20日,LPR利率是否下降,即是否有降息。

这两个悬念关乎普通人下一阶段的投资决策。

早在12月6日央行就宣布了12月15日进行全面降准,释放的资金量高达1.2万亿,但央行也说了降准释放的资金一部分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

也就是说放出来的1.2万亿资金是会打折的。至于打折的幅度则可以看出这次降准的力度。

12月15日,央行进行MFL操作的规模是5000亿,但本月MLF到期规模是9500亿元。也就是说放出了5000亿,回收了9500亿元,净回笼的资金达到4500亿。

降准虽然释放了1.2万亿资金,但有4500亿是被央妈回收了。所以此次宽松的力度不及预期。

而且通过这次MLF操作来看,本月20号降息(LPR下调)的概率极低。

那问题来了,难道货币政策没有在加码吗?当然也不是。

当下货币政策的利好不是一口气推出,而是慢慢释放。无论怎样继续降准还有降息仍然是2022年的主基调。

也就是在12月14日央行就提到“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正式的降息(LPR下调或存款基准利率下调)或许不会来得那么快,但一些定向降息或者特殊降息会不时地出现。

1、定向降息或定向投放货币。比如12月7日,央行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定向降息幅度高达25个基点,力度还是很大的。

又比如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机构向重点领域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央行申请资金支持。央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低至1.75%。

2、贷款加点的下行。我们在银行拿到的贷款利率就是实际贷款利率,实际贷款利率可以这么计算:

实际贷款利率=LPR+加点

即便LPR没降,加点下降也能降低实际贷款利率。最近多地房贷利率下降就是加点下调的结果。据多家媒体报道,深圳部分银行首套房从5.1%下调至4.95%,降息15个基点,二套房从5.6%下调至5.25%,降息35个基点。

贝壳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 11月份,重点城市中约30%的城市下调利率,下调范围较上月扩大,主要覆盖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

3、一些高息揽储继续被叫停。此前监管层已经整顿了互联网存款、大额存单、靠档计息等,此后对其它固收类理财也会规范,比如银行现金类理财。一轮规范后,未来银行现金类理财收益率下降是可以预见的。

国家引导实际利率继续下行的目的是稳消费、稳投资。而稳消费,也需要一个稳定的房价走势。

过往居民买房,其实也是给自己买了一份保险,生病、就医、孩子教育、失业都可能由房子兜底。

但若是房价下降,这份“保险”的功能就会下降,会变得谨慎、焦虑,不敢投资、不敢消费。

所以楼市既要防大涨,也要防大跌。防大跌有助于稳投资、稳消费,防大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年轻人生育意愿的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