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央行正式全面降准,释放的资金约1万亿元。这是时隔一年多以来央行的首次降准。
这次降准有两个特点:1、不是定向降准,而是全面降准,力度很大。2、此次降准释放的资金不同于以往的几千亿,而是1万亿,规模大。
考虑到降息、降准一般被视为宽松货币的标志,因此,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1、货币政策转向了?2、楼市或将反弹了?
针对这两个问题,监管层给出了最新的信号。
一、降准之后,房地产调控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是在收紧。
7月22日,住建部表示:
我们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强化省级政府的监督指导责任, 对调控工作不力、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坚决予以问责。
7月29日,住建部约谈银川、徐州、金华、泉州、惠州5个城市政府负责人,要求“房住不炒”、“不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此外,房贷政策也纷纷收紧。
6月贝壳研究院监测的72城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5.52%,二套利率为5.77%,比5月分别上浮5个、4个基点。
有些地方首套房利率都破了6%。历史经验看,当房贷利率达到6%时将是楼市最难熬的时候。
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之下,楼市明显降温。表现为二手房降价或难涨,新房热度降温,日光盘现象有所减少。
总之,降准之后楼市并未迎来复苏,反而是面临更大的利空。
二、降准之后,货币供应量增速不仅未反弹,反而是在回落
今天(8月11日),央行公布7月份的金融数据。结果显示:
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0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前月是11%。
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0.22万亿元,同比增长8.3%,前月是8.6%。
M2和社融可以说是金融里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因为无论是降准,还是其他货币操作,最重要的效果会体现在M2和社融上。
M2是社会上的存款及现金总和,被视为社会上的总货币量。而社融也类似,只是社融主要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社会的总资金量。
为什么说M2和社融很重要?
8月9日,央行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有一个专栏分析了货币与通胀的关系。
1、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普遍推出了量化宽松。但之后的10年中,没有引发通胀,根本原因:
2008 年三季度末至 2017 年末,美、欧、日央行虽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大幅扩表增加基础货币,但 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的年均增速仅分别为 6.5%、2.8%和 2.7%,与同期 3.1%、1.8%和 0.4%的名义 GDP 平均增速大体相当。
2、2020疫情后的量化宽松政策,推动 2021年全球通胀明显升温。原因:
2020 年末,美、欧、日 货币供应量分别同比增长 24.9%、12.3%和 7.6%,而名义 GDP 增速分别为-2.3%、-5%和-4%,货币增长大幅偏离了名义 GDP 增速。
上面的意思是,金融危机后的那一波量化宽松,虽然印了很多钱,但主要是基础货币,即美联储借钱给金融机构,但这些资金主要是在金融系统内流动,没有形成广义货币M2,所以没有引发通胀。而疫情后的这一波量化宽松,不仅基础货币增加,广义货币M2也增加。所以全球通胀明显升温。
现如今,央行降准也是这样,7月15日的全面降准中释放的资金是1万亿,这是基础货币,但如果这些基础货币没有转化成广义货币M2也就不构成多大影响。
虽然7月15日的降准,央行投放的资金高达1万亿,但M2增速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在下降。
我推测原因有两个:
1、有部分资金被回收了,比如7月15日央行降准的同时,也通过MLF操作回收了3000亿的资金。
2、降准后释放的资金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内部,尚未转化成M2(银行发放贷款时才会形成M2),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总的来说,从此次M2增速回落以及央行报告里对通胀的预警来看,央行的货币政策并没有转向,下半年应该是在不松不紧的状态。即M2增速不大可能创新低(低于8%),也不大可能太高(10%以上)。
至于是否还会有降准降息,从目前传递的信息来看,可能性很低,但也不是绝对排除,主要是根据经济和通胀的变化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走一步看一步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