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发布《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根据报告,我国居民对(理财)收益期望偏高,但实际收益往往不是很理想,追涨杀跌现象普遍存在。
对收益的预期很高。根据统计,37%的受访用户对于投资的年度期望收益在5%以内(包括“不亏就好”),23%的用户收益期望在5%-10%,而20%左右的用户收益期望在10%-20%。
对风险的承受力不足,追涨杀跌现象严重。数据显示,当面临损失超过20%时,35%的投资者可能会改变;当收益超过20%时,近50%的个体选择增持。
居民多数认为自己不具备产品挑选能力或挑选能力较弱,特别是理财资产规模较小的群体。
很多人对理财收益期望过高,但实际上理财市场永远只有一个定律,那就是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低风险。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说过: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这话是有依据的。2020年中国GDP增长是2.30%,2019年中国GDP增长是6.1%。GDP的增长率可以理解为创造财富的速度或国家的资产收益率,那么过去两年2.30%、6.1%靠什么来创造?
当然是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也就是说多个生产要求综合起来才创造了2.30%、6.1%这样的收益,那么如果是单个资本(资金)呢?能创造多少收益?肯定会更低。
考虑2020年出现疫情,2.30%的GDP增长率不具有普遍参考性,采用2019年的6.1%更科学些。
所以对于固收类理财来说,当收益率超过6%时确实要值得警惕的。
现在市场上的固收产品主要是银行存款、银行理财(固收类)、货币基金、债券、信托等。我们买这些产品,我们的钱最终还是会进入实体经济、进入企业账户里。比如我们在银行存款后,银行会拿去放贷,银行给我们一年的存款利率可能是1.8%这样,银行去放贷贷款利率可能是5%这样。我们买债券,如果是企业发行的,这些钱还是被企业借去了。如果企业给我们的收益率是5%,那么它的资产回报率起码也要超过10%吧?
可见,我们的所有理财收益率都取决于GDP增长率、企业投资回报率(比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
数据显示:2019年3638家上市公司整体的净资产收益率9.28%。这还是净资产收益率,如果是总资产收益率更低。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想低风险,另一方面又想期望过高收益率是不现实的。
要想提高风险率,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提高风险承受力。
就像我上面所说的,我们的所有理财收益率都取决于GDP增长率、企业投资回报率。GDP增长率和企业投资回报率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好了,企业业绩自然不错;企业经营得好了,国家经济也不会差,
2019年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9.28%,但这是平均水平,有些是亏损的,而有些则是很高,比如达到100%。这是高收益,但也对应着高风险。因为你的资金投资到的企业也有可能是亏损的。你有50%的机会获得高收益,但也有50%的概率出现亏损。
总之,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低风险。
报告还显示:中国居民配置最多的三类资产分别是:有64%的受访者配置了银行存款类资产,其次是公募基金(占比44%),股票(17%)。
资产配置人均占比最高的资产是银行存款类,再看下央行数据到了今年3季度末住户存款余额已经近100万亿。
报告显示:72%的受访用户愿意持有基金的时间在一年以内,这其中有27%的用户不愿意持有理财产品超过三个月。
这说明我国居民理财风险偏好略低,对流动性要求更强,这也能解释了近几年货币基金(余额宝)、银行现金类存款为何兴起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这份报告显示:受访人群中房地产投资仅占11%,排在第5个。这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理解有差异。
根据央行此前发布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居民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为59.1%,但为何仅有11%的受访人群配置了房地产呢?
可能的解释是:1、中国居民住房自有率虽然高(90%以上),但绝大多数是首套,只是用来居住,而并非用来投资,直接用来投资的占比不高。2、统计存在误差。
总结:
1、我国居民投资风险偏好略低,产品挑选能力略弱,可投资资金规模较小(37%的居民的可投资产低于1万元,可投资产超过30万元的居民只占11%),因此对多数人来说不太适合直接投资股票,毕竟股票是对专业性、资金、风险承受力要求较高的投资。
对于风险承受力最低的人群来说,还是银行存款、银行现金类理财、货币基金等现实些。对于风险承受力稍高的人群来说,可以考虑混合基金,风险承受力更高的可能考虑股票型基金。
2、如果有较大规模的闲置资金,房产也是居民资产配置的不错选择,特别是核心城市、人口有显著增量的城市房产。毕竟房产可能是目前唯一一个风险略低,而收益略高的资产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