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主要国家货币呈现收紧之势。

美国:6月17日,美联储议息会议中宣布,将超额准备金利率(IOER)上调至0.15%,之前为0.10%。将隔夜逆回购利率上调至0.05%,之前为0.00%,但作为美国基准利率的联邦基金利率保持不变。

日本:本周二彭博社消息,日本央行宣布削减下一季度的购债目标,并将开始发布季度购债计划。

欧洲:欧洲央行目前未见有行动,但有欧洲央行官员料紧急买债计划或明年首季结束。

除此之外,多个新兴经济体已经提早加息。一季度,土耳其、乌克兰、俄罗斯央行则分别加息 200 个、50 个和 25 个基点。6月份巴西加息宣布加息75个基点。

可见,全球货币整体呈现收紧之势(要么上调利率、要么减少货币投放)。

在此背景下,6月28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的2021年第二季度例会传递重要信号。

我看了会议通稿,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

1、要加强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防范外部冲击,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2、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优化存款利率监管,调整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继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 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央行在新闻稿里少见地提到了“防范外部冲击”,我认为外部冲击主要有两点,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二是主要国家货币的收紧货币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全球货币大幅度的收紧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正式结束量化宽松。第二步是加息。目前第一步还没开始启动,但这是迟早的事。

目前美联储量化宽松是,每月购买800亿美元国债以及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相当于每月投放基础货币1200亿美元。

如果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及此后的加息,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美元指数上升,其它国家货币贬值,资金外流压力大,一些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的国家货币甚至会崩盘。

此轮美联储货币收紧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美股处在高位,一旦货币全面收紧,美股10年牛市看来是要调整一波。

美联储将来如果收紧货币,对中国主要影响就是资金外流压力,类似于2015年、2016年那段时间。

正如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所说的:

疫情发生以来,各国都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都可以理解。现在看一些副作用开始显现,比如, 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严重背道而驰,担心这一情况迟早会被迫调整。很担心国外金融市场的泡沫问题哪一天会破灭,现在中国市场与外国市场高度相连,外国资本持续流入。

理论上来说,应对全球加息部分来临或主要国家即将加息,我国的应对方式应该是同步加息,但此时央行重提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我认为主要原因是:

1、中国的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主要根据国内经济、资产价格、通胀情况、风险防控决定是加息还是降息,外部的货币环境是其次。

2、虽然美联储货币政策已经开始收紧,但威力最猛的退出量化宽松+加息还没来临,目前还有政策空间(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3、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经在下降,广义货币M2增速从10%以上降到10%以下。5月份广义货币M2增速是8.30%。这算是部分建立起了防范外部冲击的屏障。

4、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对实体经济是利好,有助于使经济复苏进程更牢固,但对股市、楼市的影响有限,不至于抬升资产价格泡沫。

在我国,贷款领域正式的降息是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它是国内10个有代表性的银行给他们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

实际贷款利率=LPR利率+银行加点(或减点)

目前,LPR利率已经有超过1年没有调整,下半年相信也不大可能调整。也就是说正式的降息并没有出现,这就不至于对房价等资产价格上涨起到太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LPR没变,而又要引导实际利率下行,那么只能是在加点这部分想办法,即减少减点。

银行加点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银行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利润考虑。

央行数据显示:3 月一般贷款中利率高于 LPR 的贷款占比为 69.54%,利率等于LPR 的贷款占比为 8.42%,利率低于 LPR 的贷款占比为 22.03%。

近期,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宣布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此后据中国青年报,一年期及以上的存款利率普遍下调,半年及以内的短期利率则有小幅上升。整体后此后存款利率整体是下行的。这给银行降低了利息成本,也有助于引导实际贷款利率下行。

此外,引导实际利率下行还可以通过督促商业银行降低加点的形式来实现,说白了就是让商业银行优惠一点,让实体经济获利,商业银行让利。

这次会议中,央行重申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表明,下半年大概率不会加息,即上调LPR利率。

受此影响近期的A股出现了反弹,但除此之外,A股的反弹还与人民币汇率止跌有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