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存钱自然,借钱尴尬。
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过去20年,会借钱的反而容易发家致富,仅存钱的不少反而是原地踏步。
比如20年前,部分人借钱开了工厂,最后盆满钵满。10年前,部分人借钱买房,最后实现了财务自由。
到了现在,借钱不会再是一个尴尬的代名词。普通人买车借钱、买房会借钱,甚至购物也在借钱。
合理的借钱是有好处的,它可以促进消费。中国过去20年的发展就与居民借钱息息相关。比如2001年末,我国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为6434亿元,而到了2021年3月末,中国住房贷款余额达到了65万亿。而中国的经济总量也从2001年的9.59万亿上升到2020年的过100万亿。
但另一方面,全社会的负债率越来越高。
据央行数据,2020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9.4%,比2019年上升了23.5个百分点。分部门来看,居民、政府和企业三个部门杠杆率分别是72.5%、45.7%和161.2%,分别比2019年上升了7.4个、7.1个和9.1个百分点。
居民负债率过高,结果是收入和负债不匹配,一旦出现意外,不仅可能让自己“破产”,还会让银行出现大量坏账。二是居民负债主要是买房,抑制了消费、投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居民杠杆率如果超过65%就会影响金融稳定,显然我们居民负债率不仅上升速度过快,而且还超过了65%水平,是要引起重视了。
居民之所以借钱,主要目的是一是消费,比如买车、买手机等,二是买房,三是投资,比如个体经营,做生意等。
居民借钱中,大部分是用来买房,少部分是消费、投资。一般而言,中青年借钱买房,而收入较低甚至无收入的年轻人借钱主要是消费,比如大学生、刚毕业的大学生等。
合理的负债是有益的,但过去几年,一个明显的现象,居民过度加杠杆买房,年轻人过度超前消费,导致居民负债率显著上升。
因此,控制居民负债率必要得从房贷和年轻人贷款两方面下手。
一、花呗、借呗等借钱方式面临收紧
今年3月份,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发布文件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网络借贷工具是“花呗”、“借呗”,而它们则属于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的范畴。而普通年轻人最常见的借钱工具就是“花呗”、“借呗”。这相当于断了大学生一个重要的借钱渠道。
数据显示:在中国的年轻人中,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达到86.6%。中国年轻人实质负债人群约占整体年轻人的44.5%。
大学生和刚毕业不断的大学生收入水平并不高,甚至没有收入,却时不时地通过网络信贷产品借钱购买名牌手机、电脑,最后要么是父母兜底,要么是借新还旧,断不可取。
二、下半年,房贷正在收紧
根据贝壳研究院的数据,6月份,72城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5.52%,二套利率为5.77%,分别较5月上浮5个、4个基点。6月72城房贷平均放款周期为50天,较上月延长2天。
其中,佛山、东莞中山、惠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放款周期均在100天以上,二手房交易周期较长。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房贷额度告急。一位大行银行房贷经理表示,眼下不仅仅上半年额度用完,三季度的额度都不太够用,不论首套还是二套,无论一手还是二手,想要办理房贷敬请等到四季度。
此外,武汉、合肥、南京、连云港等纷纷传出了部分银行二手房房贷告急的消息,甚至是停贷。
房贷是居民买房时正规的借钱方式,到了现在可以看出,房贷的成本(利息)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二手房贷款难度加大,放款时间变长)。
另外,对于不正规的贷款,监管部分也在严厉整顿。
6月初,广州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开展“过桥贷”“赎楼贷”业务。深圳要求小贷公司重点自查与房地产中介机构、按揭服务公司等各类涉房地产中介机构的合作情况。
再考虑到监管层之前整顿经营贷、消费贷的资金违规进入楼市。
可以说居民买房时所有的借钱渠道要么是收紧,要么是被整顿。
居民借钱买房的收紧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必然出现的事。
早在几个月前,央行、银保监会就已经宣布了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即设定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也就是说房地产贷款被上了“紧箍咒”。
居民房地产相关贷款之所以被收紧,就是一方面是因为居民负债率上升太快,太高,风险不断加大。正如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说的:房地产是中国金融风险最大的灰犀牛。另一方面,2021年中国经济显著复苏,这给防控风险、降杠杆留出了更大的空间。
居民负债主要是房贷,控制居民负债最关键的是控制房贷,未来房贷会继续收紧,意味着居民借钱买房难度加大,成本更高,特别是二手房。
总之,下半年,借钱的难度将越来越大!这个变化对一般人影响有限,而对于负债高的炒房客、过度消费的年轻人影响较大。因为当它们遇到利息上涨甚至资金断链时,很难有应对之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