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在会议的通稿中有一段话最引人关注:

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在这段话里提到了“需求侧改革”。这意味着,自2015年底我国首次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政治局会议首提“需求侧改革”,此前则是“需求侧管理”。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需求侧改革、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

什么是需求牵引供给呢?

举个例子: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我国居民的生活从温饱到小康。以前,我们想的是如何吃好每一顿,有没有猪肉吃。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除了基本的吃喝之外会思考更多的休闲,比如旅游、娱乐、保健等,从而在需求牵引下促进相关行业的兴起。

需求侧改革是相对供给侧改革而言的。供给侧主要是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信息、企业家才能、数据等要素。需求侧主要是消费、投资和出口等。最近几年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那么需求侧改革呢?

此前国家多次提到“以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强大国内市场意味着内需强大。在强内需中,消费的空间远大于投资。我们最近20年的发展建设,投资对于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用在递减。该修的公路修得不少了,该建的房子已经基本满足住房需要了。所以投资效益在降低。比如很多项目,以前投资100块钱,可能产生50块收益,现在可能只有5块钱。

而且投资过高到一定程度以后会拉动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率上升,影响金融稳定。据《2020年三季度中国杠杆率报告》,2020年三季度,实体经济杠杆率达到270.1%,其中居民部门是61.4%、非金融企业部门是164.0%、政府部门是44.7%。这意味着当前我国的债务量需要2.7年不吃不喝还能偿还完。

消费的空间远大于投资,除了买房,国内民众没有超前消费的习惯。中国目前消费信贷余额只有美国的一半左右。融360报告显示:最近20年,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基本维持在30-40%,居世界前列,而美国近几十年的储蓄率水平则一直在3%-10%之间。

合理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国家都有益处。促进消费的提升关键是让普通老百姓能消费且愿意消费。能消费的关键是有中等收入,有储蓄,有资金。促使大家愿意消费的关键是消除消费后的担忧。

多数人之所以热衷存款,热衷买房,就是为今后有更好的养老,子女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

所以,如果要使国内经济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首先要控制好房价,坚持“房住不炒”,房地产影响投资和消费。房价上涨的速度要和居民收入增速相匹配,或者低于居民收入增速,降低楼市的赚钱效应,从而避免居民资金在购房中占的比重过大,释放出消费空间。

促进消费,还需要继续壮大中产阶段规模,“两头小,中间大”,国家最近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就是避免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避免形成“马太效应”,有助于壮大中产阶级队伍。

促进消费,还可以从居民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下手。比如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基本养老之上,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商业性养老保险等制度。

可见,在需求侧改革,房价上涨的速度将明显受到抑制,对楼市是利空。而养老服务、医疗服务、商业保险等方面将迎来较快发展,对这些产业是利好,这相当于需求牵引供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