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汝城,后龙山麓,“半条被子”的故事温暖了全国人民,也感动着一群远道而来的外国媒体记者。

近日,“外国媒体湖南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来到郴州,近二十位资深外国媒体记者走进汝城文明瑶族乡,探访“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村以及乡村振兴示范点东山村,深入了解当地红色文化传承及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湖南实践。

▲ “外国媒体湖南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沙洲村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在“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朱淑华向外国记者们深情讲述了这个发生在80多年前的感人故事。

朱淑华是“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曾孙女,对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过程和诸多细节十分熟悉。在讲解过程中,说到动情处,朱淑华眼眶湿润,感染了在场的外国记者们。故事结束,外国记者们纷纷为朱淑华鼓掌。“‘半条被子’故事十分感人,充分体现了红军与老百姓风雨同舟的深情厚谊。”外国记者表示。

▲ 外国记者仔细聆听“半条被子”的故事

自“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开馆以来,朱淑华一直担任该馆讲解员。自“半条被子”的故事广泛传播后,她也见证了沙洲村的全新蜕变。

陈列馆的“昔日沙洲”照片墙吸引了外国记者们驻足。照片显示,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藏在深山里无人问津的落后小村庄,简陋的房屋和凹凸不平的土路揭示着这里的世代贫穷与闭塞。如今,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让昔日闭塞的沙洲村蝶变成村富民殷的“明星村”。

在村党支部服务中心,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娟娟向外国记者们讲述了沙洲村近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基层公共服务。

“每年多少游客来到这里参观?”“现在村民都从事哪些工作?”“收入水平怎么样?”……沙洲村传承红色基因实现乡村振兴的历程,引起了朝鲜劳动新闻社袁钟革等记者的强烈兴趣,不断追问让沙洲村“旧貌换新颜”的原因,不时拿出纸和笔,记下所听所闻。

▲ 外国记者集体采访沙洲村村党支部服务中心

自2013年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沙洲村采取“旅游+扶贫”的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优水果种植。依托红色沙洲景区发展民宿、餐馆等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2014年以前,沙洲村村民以传统农耕为主,收入来源单一,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村集体收入为零。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4年增加上万元。

穿过村民们聚居的老街窄巷,外国记者们来到不远处的徐解秀老人故居。这里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如今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红色旅游打卡地。在古色古香的房子里,当年女红军留宿徐解秀家的室内景象保存完好。在房间里,徐解秀的儿子朱中雄饶有兴味地向外国记者讲述了母亲徐解秀和三位女红军之间发生的故事。

▲ 外国记者与“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儿子朱中雄(中)合影

从沙洲村出发,汽车沿着长长的盘山公路翻山越岭,一路几乎看不到人烟。经过一段陡峭的爬坡,汽车驶入一片青山环绕的开阔地,眼前豁然开朗,藏在大山深处的东山村映入眼帘。两排二层新式楼房在山麓平原铺展开来,白墙黛瓦,青山围绕,仿佛世外桃源。

▲ 乡村振兴示范点东山村

外国记者们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纷纷拿起设备记录下这个高山村落的美丽瞬间。东山村是湖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典型示范村。精准扶贫以前,以林地为主的东山村是一个瑶族贫困村,一千多户村民散落在大山深处。精准扶贫政策推行以来,村民们住上了小洋房,生活水平大为改观,全村在2018年就实现贫困村出列。

▲ 外国媒体记者在东山村采访

在东山村支部书记徐双全面前,外国记者们打开话匣子,不断询问东山村实现美丽蝶变的过程。“帮助村民发展水果和农产品种植产业,建立冷冻库,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种养农户入社,并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技术指导、产销帮扶、效益分红。”徐双全介绍。

“东山村景色优美,村民安居乐业,很难想象这个村从前是一个贫困村。这里的发展变化是中国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结果,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也将把中国的发展经验告诉更多的阿拉伯人民。”中阿卫视的记者欧阳丽丽说。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编辑/李蕾蕾 杨笑聪(实习)

来源/中国日报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