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该主题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在世界范围内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博物馆如何应对多重挑战,及时调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新发展、新模式、新方案,是全球博物馆普遍要思考和面临的问题。
18日,在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透露,在全球博物馆受到疫情广泛影响的背景下,2020年,我国博物馆策划推出了陈列展览2.9万余个、教育活动22.5万余场,接待观众达5.4亿人次。
这人群中,有不少海外游客的身影。
中国博物馆海外影响力几何?哪些博物馆在构建海外影响力方面表现亮眼?各家有何独家秘诀?整体还存在哪些问题?
在2021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展示了该领域的相关现象及问题。
《报告》由文物交流智库发布,得到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支持和瞭望智库的参与支持,评估数据及技术分析由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互联网大数据研究中心旗下北京中科闻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海外影响力总体状况
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海外影响力分地区排名
断层态势
《报告》呈现出如下特点:
故宫博物院霸气领航,领头雁地位不可撼动。《报告》一共发布了“全国博物馆海外综合影响力TOP10”“最受社交平台欢迎博物馆TOP10”等9大榜单,其中7个榜首均为故宫博物院,另两个榜单未上榜的原因是,榜单对象为专题类博物馆和纪念类博物馆,而故宫属于综合类博物馆。
与其他博物馆相比,故宫博物院的分值优势明显:在最具分量的“全国博物馆海外综合影响力TOP10”中,故宫的影响力指数为82.00,是第二名上海博物馆影响力指数38.27的2.14倍,是第十名湖南省博物馆影响力指数25.99的3.16倍。其余多个榜单亦呈现如此特点。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故宫取得不俗成绩,除了馆藏文物丰富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在数字资源、“云展览”、线上服务等方面的不懈努力,而这些幕后工作也是全国博物馆可以借鉴、学习的宝贵经验。
上海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表现亮眼,在多个综合类榜单中稳稳占据第二、第三名。而在2019年度的榜单中,上海博物馆大都处于第三至第五名,且多次落后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此前数年处于闭馆维修状态,自2020年9月才重新开放,一经亮相便一鸣惊人。
“上海博物馆美学水准极高、国际范儿十足,深得海派文化的要领。河南博物院则可能是中国博物美学评价体系中最为古典的一个,‘最早的中国’出在其附近区域,深得文明创世的要领。” 首都文明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文明》杂志编审季燕京向《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如此点评这两家博物馆。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豹亦称赞河南博物院“创新能力令人眼前一亮”。
▲ 河南博物院推出“失传的宝物”系列考古盲盒。
▲ 唐宫小姐姐“溜”进河南博物院,隔着玻璃框跟国宝们互动。
河南博物院2020年开放不到半年,年底推出的“失传的宝物”系列考古盲盒,融合了“考古挖掘”的新鲜体验和“盲盒”的消费体验,迅速走红。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将河南博物院的文物与舞台上的唐朝仕女形象完美融合,爆红荧幕。有报告显示,该院的搜索热度因此同比超过500%。
▲ 湖南省博物院推出“湖南人·基因密码”实景解谜游戏。
▲ 央视推出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节目。
“这说明,文化与科技、传统与新媒体一定要深度融合、出奇制胜,要让文物从馆藏中‘走出来’,在舞台上‘活起来’,在生活中‘潮起来’。”郭豹对本刊记者表示,“在展现和传播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
意外之处
《报告》亦让业内专家意外,最为明显的是“纪念类博物馆综合影响力TOP10”。
这份榜单的第一名为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第三名为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而前者在最受欧洲、美国、日韩观众欢迎的博物馆三个榜单中均位列前十名,后者在“最受社交平台欢迎博物馆TOP10”位列第七。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非常出乎我的意料。看来,抗战时期是近代中华文明衰落在最低谷的时期,对照国家今日之盛世,中外世人感同身受。” 季燕京说。
郭豹认为,在国内大多数人印象中,这类博物馆在国外不会受到太多关注,但《报告》显示,其在海外的影响力和受关注度超过大家的想象。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乘势而上、主动作为,进一步加大对纪念类博物馆的宣传推广,在国际上更多地传递中国声音。”郭豹说,“其他纪念类博物馆可以得到启发,利用好自己的资源,找到宣传推广的突破口。”
巧合的是,两位专家均对“专题类博物馆综合影响力”榜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份榜单中,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西湖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位列前三,且分值差距极小,呈现出紧咬不放的特点。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作为专题类博物馆,馆藏资源极具特色,但未能榜上有名;郭豹在遗憾之外,坦承该馆与上榜者相比确实存在较大差距。他希望能借鉴上榜博物馆的做法,深入挖掘本馆的文化内涵,找准海外观众的关注点,打造好海外影响力。
在季燕京看来,专题类博物馆数量、种类繁多,并不容易办好,但因其主题细节集中,一旦办好了,对于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规律的解读会更为具体实在、更接地气。
他的建议是,今后此类博物馆评估体系要进一步细分。
谭平则对综合性榜单表现出了极大关注。在他看来,这类榜单全面展示了我国博物馆(展览)在本年度海外影响力的表现状况,“我们从数据中能够发现一些宏观趋势和特点,它们将成为指导我国博物馆事业下一步发展的重要依据。”
颐和园副园长秦雷认为,《报告》并没有完全局限于文物博物馆系统,将非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囊括其中,显示出很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他对行业类榜单的设置尤为欣赏,因其关注到了平时似乎名不见经传的专业馆、地方馆、中小馆,“相信这个榜单对它们的展览水平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填补空白
在本次《报告》中,“‘云展览’影响力”首次作为评估指标出现,分值占比20%,其中“媒体报道度”和“社交互动度”分别占比10%。《报告》称,“云展览”是疫情背景下博物馆从传统展览创造性转化的新模式,已成为博物馆创新服务的重要着力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 “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上可以逛“全景故宫”。
据统计,故宫博物院在疫情期间发布《“云游”故宫指南》,“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等5个在线展览及数字全景展厅备受瞩目,获海外媒体报道超160篇,覆盖近10个国家,受到海外网民热烈追捧。《报告》建议:在顶层设计方面,我国博物馆应把“云展览”纳入长期发展目标。
《报告》系列本身亦取得不俗的影响力。据文物交流智库创始人、主任文丽向本刊记者介绍,该智库成立以来已发布4个评估报告。其中,《全国博物馆(展览)2019年度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的成绩为:截至2020年12月底,互联网相关信息约440条,仅新华社客户端3次发文的阅读量近350万次,部分显示阅读量的各端口阅读、点赞、转发和评论量超420万,预计影响可见网民近千万。
此外,《2020年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博物馆“云展览”影响力评估报告》于2020年9月于新华社首发,产生直接阅读150万次,截至当年年底,引发传播约80次,预计触达网民超200万。
在郭豹看来,《报告》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专门以全球化的视野对中国的博物馆及展览进行了评估,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评估空白。他期待报告评估体系增加相应的指标,如海外观众参观量、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数量等,令体系更加科学、系统、规范。
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表示,《报告》是对中国博物馆行业的一次盛大“检阅”,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传得开”“叫得响”,希望未来能够搭建更多博物馆对外交流平台,让中国博物馆有更多机会与不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
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5535家,“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平均每2天新增一家博物馆,达到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在这一背景下,谭平认为,《报告》显示出,2020年我国博物馆在扩大海外影响力方面确实做了很多努力,显现出强劲的文化传播动能。
但他亦坦言,虽然我国许多博物馆在扩大海外影响方面确实做出了大量努力,但由于话题设置力和传播力度方面的不足,在大数据层面并没有体现出优势,“这既是本报告的局限性所在,也是我国博物馆海外宣传工作未来发力点之所在。”
文丽表示,行业评估报告是行业建设的标志性公共产品,也是文物交流智库作为独立第三方服务文博行业的旗帜性公共产品,探索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行业评价体系,其目的在于推进行业建设引领行业发展,促进政策、市场、舆论一体化,提高文物文博行业的发展效率。
《报告》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与弱项,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一是要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开动对外传播“动力车”;二是要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升“云展览”质量;三是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塑造年轻化的博物馆形象;四是要打造文化特色标签,完善点对点对外传播策略;五是要探索科学评测体系,建立常态化意见反馈机制。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编辑/李蕾蕾
来源/综合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 人民网 国际在线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