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家庭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氛围,一个场,一种习惯。它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家庭关系,同时也需要家庭成员相互支撑。

文| 李斌

你们好!疫情禁足期间,关掉电视,放下游戏,不打麻将,来听一堂关于在家学习的网课,应该都有一份改善家庭学习氛围的心愿。

我们都听说过学习型组织,而家庭从本来意义上说,就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型组织。所以说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在这样的疫情期“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也应该是一家人终生陪伴的最好状态。我们今天来讨论,学习型家庭是什么样子?该怎么来建设这样一个家庭?

01

学习型家庭的7个要点

一个学习型的家庭,究竟表现在什么方面?我总结了一些维度,供爸爸妈妈们参考。

第一个要点,家庭管理,把“硬通货”变为“软通货”。

一个家庭有自己的管理方法,中国家庭通行又管用的是硬办法,或者叫“硬通货”。父母的权威、孩子的任性、个人的情绪、非理性的干预等等,都可以改变我们的家庭行为。这些东西确实存在,但学习型家庭的管理是把“硬通货”变软,要智慧而习惯性的做三件事,这三件事要比硬办法在这个家里更管用:

首先“讲道理”。不是指唠唠叨叨无重心,喋喋不休讲大道理;而是面对每一个分歧,学会坐下来,相对正式地聊一聊,把问题看清楚,把常识理清楚。道理不要讲很多,但一定要讲透。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定要马上解决。一生能够和孩子一起在关键点上理透几十个道理,一家人就能够举一反三进入无数的领域。

其次“搞创作”。这是指共同为家人面临的重要难题,头脑风暴,把每个人的视野、知识、想法都跑出来供参考,然后一起讨论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然后这个达成共识的解决方案,就是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家庭管理原则。

还有“相互发现”。家庭中因为每个人处的位置不一样,年龄不一样,很难做到完全理解对方。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心理预期。每个人只能看见事情的一面。当分歧发生时,去探究对方为什么坚持自己的想法,你可能会发现他深层次的思维逻辑,肯定他合理的思维部分,再重新更完整地认识这件事,讨论后达成共识。

第二个要点,绝对信任,让家庭总是“透明态”。

好的学习型家庭,彼此信任是前提,所以我们要做到每个人的每件事几乎都被知晓,彼此之间没有秘密。您可能会觉得很难做到。但是如果长时间坚持与家人孩子开诚布公讲述家庭状况,就可以消解很多秘密,达到彼此的知晓和理解。

这对孩子也适用吗?所有的研究都告诉我们“绝对适用”。让孩子知晓父母几乎一切事情,一切困境,会让他看见生活、家庭、社会、工作、学习的复杂性。在这种复杂的场景中,爸爸妈妈正在努力面对、解决,他也要在这种复杂的场景中展开理解,达到自我的内在平衡。我认为这是学校教育不能给的,或者给得不那么充分完整的社会教育。

第三个要点,家庭成员彼此要互为“建设性”。

所谓建设性就是家庭成员在资讯获取、思维角度、习惯养成等方面,要相互促进,相互启发,优势互补。

甚至在工作和学习上也是如此。比如今年蒲公英教育智库要创办一本叫《家人》的杂志,我们邀请女儿做这本杂志的兼职编辑。

在创刊讨论时,大家都从成人的角度来思考,而学生视角的女儿就提出,大多数家庭的角色至少有三个,除了爸爸妈妈,还有学生。所以她建议我们有一个“学生版”,而且版式不要儿童化,要有创意和格调。她的角度让我们对杂志有了全新的规划。

所以整个家庭要形成一种客观平等的讨论,把不同视角聚集在一起,得到一个更完整的、更综合的视角。

第四个要点,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人生“目标感”。

家庭成员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久而久之,会产生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势,这个态势让每一个人都期望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比如说,女儿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决心投身教育,希望教育变革社会。孩子的妈妈是搞艺术的,她希望通过审美帮助教育设计更美的未来。我们每天有激情地面对生活、工作和事业,无形中也影响到孩子。

如果大家看过女儿的个人公众号“果果妹的成长盒子”,就会发现她其实是一个很有使命感的人。她说要记录下自己学习成长中的关键环节,作为一个案例,家长,老师,校长以及同龄人可以从中看到她真实的成长状况,她的困惑与经验。

所以当她开始申请大学的时候,她发现这么多年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同龄人和爸爸妈妈们理解教育是怎么一回事。顺理成章地,她申请了社会人类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父母和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五个要点,创造一切条件“多读书”。

我们家的书特别多。女儿大概在十一二岁的时候说过,一年大概读了100多本,她有一个绰号叫马桶公主。

前两天吃饭时,我推荐给家人《当下的启蒙》这本书。在这样一个繁杂的时空里,在疫情之下,大家会有很多情绪和恐慌,以及各种各样人生摇摆。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类几百年一直追求的是什么。

在我们家,阅读之后的互相分享已成一种习惯,它可让我们相互知道。我知道孩子们爱读的书,他们喜欢的东西,女儿也知道同龄人根本不知道的成人世界。

大量阅读,相互分享,让我们彼此都变得更厚。面对这个时代、社会、很多问题,思考也更全面。

第六个要点,“爱扎堆”,就是利用一切条件真实相处,彼此让对方介入自己的生活与世界。

女儿六七岁的时候,我们五个家庭做了一个儿童读书会,每周各读一本,每周六分享两个小时,坚持了两年。深度交流让每家人的亲子关系都变好了。

孩子们欢迎我们进入他们的生活,父母也应该欢迎孩子们进入自己的世界。比如,我们出差的地方如果有好的人文景观或教育场域,就把她带着,宁可有些课不上,我们也愿意让她跟着我们一块去看世界。蒲公英教育智库每年大概要举办十几场会议,其中有一两场,比如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我们会邀请女儿参加。还有,我曾经带队到农村驻扎了两年多时间,也把她带着。

爱扎堆就是一家人没事就扎在一块,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彼此了解越来越深。

第七个要点,在自己最关心的事务上“互相利用”。

“尽管用”是我们家一个特别口头禅。我每一周都缠着女儿聊天,一方面是帮助她解惑,更重要的是解决我的问题,学校是什么样子,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动态,学生们对很多事情怎么看?我们自己办了一所小规模的先锋学校,叫泉源学校,女儿也在里面学习。我经常说你不仅是学习者,还是泉源学校的建设者。这些年来,我把女儿的 “剩余价值”榨取了很多。我经常说我的女儿好像比专家还好用,她帮我解决了很多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02

抵达学习型家庭的四个路径

以上就是我体会到的学习型家庭究竟长什么样。那么,哪些东西是有利于孵化这样一种家庭生态的?我们自己的家,哪些还需要适度调整一下?

我认为抵达学习型家庭第一个做法是沟通,沟通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不断消除沟通障碍。

人与人之间,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的沟通障碍很大,不可能完全没有沟通就达成共识。每个家庭可以形成定期沟通的习惯,比如每周六用两三个小时深度沟通。我们家好多年大年三十晚上不看春晚,而是几个家庭在一起,做跨年总结,我们用这种几乎固定的形式,让沟通抵达更深入,更开阔的境界。

在不断消除沟通障碍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趋同认知维度。有时虽然我们有相同的决定,但对事情认知维度不一样,在同一个层次上的理解会让家庭感到一种共鸣、共振的愉悦。

因为家庭的认知维度相近,所以能尊重观念上的差异。事实上,无论进行多少沟通,毕竟是不同角色,所以观念的差异永远存在,但这种差异不是坏事,很多事情大家一起讨论,相互补充观点,尽管最后依然有差异,但它可以使家庭成员对这个事情认知更完整。

在这个阶段,全国各地的爸爸妈妈和孩子们还有大块的时间相处,我们其实可以花一点时间来思考:我们的家庭是不是可以先建立沟通基础,然后形成定期沟通的习惯,最后达到整个家庭相互尊重的状态?

第二个做法叫建立人生目标。

父母的人生目标常常比较明确和清晰,但是让孩子寻找人生目标太难了。女儿从高中开始就慢慢建立了比较清晰的人生目标,如何做到的呢?简单来说有这么几件事。

第一是兴趣挖坑。小时候她有很多兴趣,我们就会围绕她的兴趣,给她挖坑。比如小学毕业时,希望她写一本书,办一个画展。定了这个目标之后,她每周末都会写文章,画画,连续两三年,才把书和画展的内容聚齐。初中时,我们也给她挖了一个坑,让她办一个微信公众号。运营后,不需要我们监督,读者都会督促她。

第二是耳濡目染。她与我们接触多,完全了解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知道一个有目标的人生是饱满、愉悦的。

第三是世界教材。我们让她几乎满世界去看去走。

第四是挑战试错。女儿原本希望从事教育。高二时,她突然想做建筑设计师。这正是考试最紧张的时刻,但我们想让她试一试,所以还是允许她采访了重庆很多建筑设计师,还跑到麻省理工建筑设计“夏校”待了一个月。因为建筑设计需要比较高的绘画功底,又到北京中央美院的一个老师那里学了一个月。学了一圈回来后发现建筑设计只能成为她的一个兴趣,她的优势是对社会的理解,对意义的敏感。所以她又重新选择报考教育,社会人类学方向。所以我想人生目标其实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经历逐渐得出来的。你要给孩子去经历的机会,让他去挑战试错。

当然还要多讨论,比如我们一起讨论了大概两次:你自己的优势究竟是什么?讨论之后才选定了她的方向。

第三个做法是超越困境,把每一个困境当作一次升级学习的机会。

比如女儿的升学申请,找的海外辅导老师“不靠谱”,学校也没有相关课程、经验和基础,一切都要自己做,再加上应考,时间、精力、经验都不够。她只能牺牲考试准备时间,全力面对需要做的事,放下埋怨,看见成长。

最后一做法,就是培养一个共同习惯:把很多事情做成一件事情。

比如女儿初三面临中考,但是也要准备初中毕业的画展和微信公众号的更新。怎么办?我们就建议她把几件事情做成一件事,她学得不好的历史可以画成一幅历史长卷,这既是她画展的一个作品,又是一次复习,还是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这个共同习惯可以让我们节约出很多时间,把事情做得简洁。这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 把复杂的世界规律折叠在一个简单好用的解决方案中,让别人能够看见、理解。

最后来总结一下,一个家庭究竟怎样启动开始、持续推进,最后长时间保持一种学习型状态呢?我的体会是,这个家庭一定要有一个或几个“能量”比较高的人,他们面对生活、问题、困境都是积极的,然后他能去影响家里其他人。 学习型家庭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氛围,一个场,一种习惯。它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家庭关系,同时也需要家庭成员相互支撑。

我们经常感到要做这样的改变很难。如果说你想几个月或者一年就达到这种状态,当然有点难。但如果你拉长为三年、五年的时间,或者像我们一样十年八年的时间,你就会发现建立这样一个家庭并不难的。

一个人如果能用三五年甚至七八年的时间,把自己从普通状态变成优秀状态,变成一个积极面对社会,有目标意义感的卓越状态,这个时间不算长。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在学习,也在生活、工作,也让我们家庭变得越来越幸福和美满。

作者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新校长》杂志总编辑

文选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