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新闻看得让人揪心。
四岁的女孩瑞瑞,因为疫情被“禁足”在家里,显得特别的调皮。
前几天,在家里憋得太久了,和妈妈闹起脾气,吵着要出去玩,还哭闹不止。
心烦意乱的妈妈实在没忍住,就打了她一巴掌。
被打后的瑞瑞一直哭个不停,手一边捂着耳朵,一边告诉妈妈耳朵里面“嗡嗡地响”。
发现孩子不对劲之后,妈妈就带她到医院去检查,才发因为这一巴掌太用力,导致孩子鼓膜穿孔。
小女孩哭的模样,特别让人心疼。谁知道那一刻,小女孩心里究竟藏着多少的害怕,又会有着怎样的阴影。
妈妈很爱孩子这无可厚非,打她的目的也是想让她“规矩”一点。
但他用打骂的方式来逼迫孩子听话,其实让人很担忧。因为这种方式没有教育,只有伤害。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
- 一种是:孩子犯错,采用 打骂 的方式让孩子妥协,其实在告诉孩子“你不听话,我就要打你”。
- 另一种是:对孩子使用 “冷处理” ,既不打也不骂,而是一种“你不听我的话,我就无视你”的态度。
这两种方式,都属于“暴力教育”,看似赢得了与孩子的一场对峙,却造成一种双输的局面。
不仅输了亲子关系,到最后还是没有让孩子真正的“规矩”。
0 1
“暴力”的教育,真的有效吗
近年来,用“暴力”教育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数。
之前,有一位父亲因为孩子犯错,竟然用绳子将孩子绑着,慢慢放入河中。
路过的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两手一摊:“ 道理说了一万遍,孩子屡教不改。”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教育孩子,什么方法都尝试,但是这样的方式真的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吗?
并没有。
根据心理学专家认为对孩子的暴力只能短时间起到效果,长期这样的方式只能形成对立的性格特征。
在《超级育儿师》有一期节目中,一个12岁的小男孩特别叛逆,妈妈说什么他都会反抗。
节目中有一幕:小男孩要玩ipad,妈妈不给,他就朝妈妈大发脾气,又吼又叫,甚至还动起手来。
这种状态不止一次。
小男孩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只要妈妈一叫他,他就会大吼大叫,还会叫她“滚”。如果妈妈擅自进入他的房间,就会使劲砸东西,还会指着她的鼻子大骂。
后来在育儿师的开导下,知道了缘由。
据妈妈说,小时候,只要他不听话,就会被打。
有一次他不肯去上学,妈妈竟然把他绑在树上打,用衣架,严重的时候居然用针扎。
就因为这样,他变得越来越封闭,性格也越来越极端。
事实证明,糟糕的父母,才会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不仅没有教育作用,还起到反教育的作用。
一位网友说:
很小的时候,一哭就会被打被骂,后来就什么也不敢和父母说,甚至有时候气到自虐,因为从父母那里只能传递到暴力。
暴力的教育方式,相当于把孩子推到与我们相对的立场,给孩子带来的只有伤害。
面对孩子的生气、哭闹,并不是父母揍一顿就能解决问题的。
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内心想法才更重要。
0 2
孩子闹情绪时,到底在想什么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2-5岁的孩子正处在道德发展的 “自我中心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独立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但是由于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 所以6岁以前的孩子,处理情绪,无法用理智的大脑思考的。
当孩子的愿望与实际能力错位时,更容易产生情绪。
在《全脑教养法》一书中,有一个情节:
一个小男孩在睡觉前突然对妈妈发脾气。他抱怨妈妈从来不给他晚安吻,认为妈妈不爱他。
不知道缘由的妈妈,朝孩子吼道:“赶紧去睡觉,不然我生气了。”
但是后来她才明白,孩子是因为她照顾弟弟,而备受冷落,所以有了情绪。
孩子的有些行为通常是在向父母表达什么,希望父母看到自己的某些感受。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孩子出现情绪时,其实在向我们表达他的需求:
“我很难过,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孩子对父母的一种隐形求助。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视频。
一个小女孩先对着已经睡着的爸爸大喊:“为什么你一给我讲故事就睡着,应该去医院检查检查。”
随后又向妈妈抱怨:“为什么只有我这么孤单,你们都不陪我玩!”
小女孩说的话里还带着委屈,嘴里也不停地哇哇大哭。其实小女孩在向父母求助,希望他们多陪伴。
自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非常害怕被丢弃,时刻渴望父母的爱,也需要陪伴。
孩子一切不乖的行为都是在向父母需求爱和关注。
比起教育孩子,听清孩子心里在“说什么”更重要。
0 3
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规矩”
曾经在一个研究中指出:
孩子的情商高低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和童年时期的经历有关。
如果孩子的情绪能得到父母的回应,那他会更加自信,也懂得尊重他人。
反之,孩子可能会出现脆弱以及压抑的现象。
所以,孩子有情绪时,试试这样做。
1
共情,走进孩子的情绪世界
有一句话这样说:“父母如果能“穿越”愤怒,就能真正地与孩子的心情联结。”
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真正地明白并看到孩子的情绪。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位爸爸在儿子生日的时候带他去游乐场。爸爸看见踩高跷的小丑,漂亮的气球,飞车和玩具,以为孩子会很开心。
但事实上孩子一点也提不起兴趣,玩了一会就吵着要回家。当时的爸爸很沮丧,打算抱着儿子回家。
但当他蹲下来时惊讶的发现,在儿子的视线里,看见的只是大人们的腿,也看不见漂亮的气球。
他感叹: “儿子的视角和我们完全不一样。”
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一起感同身受,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被看见并被理解。
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试着蹲下来对孩子说一句“我知道你很难过”,就能让孩子的心情由阴转晴。
2
转移孩子的情绪
不久前,看过一个视频。
一位黑人爸爸面对哭闹的女儿,没有焦躁不安,而是很有趣的在一旁拍视频。
视频中,他很淡定地告诉女儿:“如果你再这样哭闹,我们就不能逛商场了。”
他对女儿说了许多“废话”,女儿从最开始的哭闹,变成惊讶的表情,也停止了哭闹。
很多网友夸赞爸爸“哄娃”方式特别。
孩子闹脾气,不要对孩子大吼“不准哭”。
如果能找到让孩子转移注意力的动作,让孩子忘掉自己的情绪,它比起吼骂,能更好的满足孩子的需求。
3
建立“生气角”,引导发泄情绪
谁都会有情绪,孩子也不例外。我们要理解孩子情绪的同时,还要学会正确引导孩子发泄。
在《拜托了妈妈》中有专家建议:父母可以在客厅空旷的区域为孩子建立一个 “生气角”。
孩子在情绪失控时,让他呆在这个特定的区域,等到5-10分钟以后,孩子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在与他进行沟通。
沟通时,再深入了解孩子的 “行为动机”。
一定是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再处理问题,这样才是明智的父母。
0 4
曾看过这样一段文字: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开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孩子的成长,亦是如此。
父母平和的态度,就是孩子希望的种子。
它源自于父母每一次润物细无声的耐心与理解,给孩子看不见的成长动力。
也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信任和包容,让孩子看见爱过之后所拥有与生俱来的安全感。
最好的爱是理解与接纳,更是耐性与包容,这样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被父母收起的情绪,就是孩子幸福的起点,也是孩子开花结果最好的种子。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岁家庭教育新知识,是妈妈的教育笔记,是爸爸的带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长能量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