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特别让人省心,她特别听话,别人都夸我女儿乖巧。
但她太懂事了,不像个小孩子,看起来也不快乐。
孩子太听话是不是不太好?”
其实我们经常能收到妈妈们这样的疑惑。
孩子太听话,太懂事,是不是不太好?
妈妈们的直觉很敏锐。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一起走进2019年台湾金马奖电影《阳光普照》所讲述的故事。
1
过去,我有个儿子
现在,我只有一个儿子
“教练,你结婚了吗?”
“结婚啦。”
“你有几个孩子啊?”
“一个。
“工作了吗?”
“还没,明年上医学院。”
当被八卦的学员问到“有几个孩子”时,驾校教练老陈,家有二子,却只承认大儿子的存在。
大儿子阿豪高大英俊,学习优异,乖巧懂事,温柔体贴,是大人口中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
小儿子阿和与哥哥完全相反。
佝偻矮小,学习差,打架斗殴,是个“问题少年”。
某天阿和被欺负,叫上兄弟菜头吓唬对方,却没想到菜头一挥菜刀,把对方的手砍了下来。
少年的一瞬冲动,却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二人被告上法庭,送往少年辅育院。
当被法官问有什么看法时,父亲回答得无比冷漠与厌恶:
希望你们把他关到老,关到死。
小儿子劣迹斑斑,被父亲视为弃子。
他将关注都倾注在完美的阿豪身上,尤其是阿和关进去后,阿豪更是成为了这个家唯一的光和希望。
“把握时间,掌握方向”是父亲的人生信条。
为了鼓舞阿豪,他将印着重要信条的笔记本送给儿子。
被关照,被期待,别人眼里完美无缺的阿豪。
却在某个平常的夜晚,他洗好澡,叠好衣服,删掉手机的简讯后。
从高楼一跃而起,陨落得悄无声息。
没人发现阿豪的异常。
即使事故现场就在眼前,但没人敢相信这是事实。
好端端的,那么优秀,又让人放心的阿豪,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
一夜之间,父亲之前的谎话,在顷刻变成事实。
阿豪离去之后,现在他只有一个儿子了。
2
被阳光普照24小时的他
却奢望躲进阴影
阿豪的故事,你不会感到陌生,从新闻上或者生活中见过类似的孩子。
他们很优秀,待人礼貌,体贴入微,乖巧懂事,不惹事。
“真是一个好孩子。”
对这些孩子的印象,别人挑不出毛病,只觉得好。
但突然有一天,这些别人眼里的好孩子失控了。
他们性情大变,或是像阿豪一样做出没人理解的“傻”事。
他们像突然变了一个人。
做出不像是他们做出的事,就是连最熟悉的人也不知道缘由。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
这么好的孩子怎么会想不开?
殊不知,正是这个人人眼里优秀的标签,杀死了孩子。
阿豪的自杀,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他们只记得他的好,他的阳光。
弟弟也说过:
“哥哥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人,什么事情都替大家设想,但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真正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真实的阿豪,通过他曾给女同学讲过的故事可以了解到。
阿豪讲的是另一版本的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和其他孩子们玩捉迷藏,他当鬼,找到了所有的孩子。
但他却说,还差一个。
寻找最后一个孩子的过程中,他们看到一个水缸。
司马光拿起石头,砸向水缸。
缸破了,水却没有流出来,里面躲着一个孩子,望着缸外。
望向缸内的司马光愣住了,因为躲在缸里的孩子就是司马光。
而阿豪口中的司马光,映射的其实是自己的内心。
人前阳光的他,内心却渴望躲在阴暗的缸里保护自己。
别人可以有阴影,但是他不行,他只能是阳光的,是优秀的。
没考上第一志愿医学系,他选择复读。
爸爸口中的他,是明年就能上医学院的儿子。
过分的信任与期待,压的阿豪喘不过来气。
别人可以在劳累时趴在桌上小憩,但他不敢。
弟弟可以惹事,但他不可以。
他是家里唯一的阳光,他需要优秀体贴,没有别的选择。
阿豪在自杀前,传给女同学的简讯中,写过这样的话:
那天太阳很大,晒得所有动物都受不了。
他们都设法找一个阴影可以躲起来。
但是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
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
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
24小时从不间断,阳光温暖,“阳光普照”。
父亲给阿豪那印着自己珍视信条的笔记本,这么多年积存下来足足有一摞。
但阿豪从未用过。
这似乎也能说明父母这样的爱和期待,阿豪不愿意承受。
如果不善言辞的父亲能早一点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已成为一种负担。
及时止损,也许就能阻止这样的惨剧发生。
阿豪的经历并不是个例,他是千万个承受着父母期待的孩子的缩影。
符合父母期待的孩子,就是好的。
我们认可的,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我们想让他成为的模样。
相同的情形在电影《狗十三》中也出现了。
初中生李玩坚韧执拗,勇于表达自我。
但这样的她在父亲眼中自私又无理。
他一次次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干涉女儿的生活,要她学会懂事。
李玩喜欢物理,兴趣班选的物理。
爸爸把兴趣班强制改成李玩成绩稍微瘸腿的英语。
她生气地跑开,父亲朝她喊:
“等你长大了,你才知道你爸是为谁好。”
李玩因为“不懂事”,还被父亲以武力压制。
父亲打完还要给个自以为的“甜枣”——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假慈悲的面孔和强盗逻辑简直令人作呕。
还以“最近工作压力太大了,你这么大,不让人省心”为由,要孩子体谅父亲的不易,要她原谅他,要她懂事。
在一次次被父亲干预生活后,李玩被迫妥协,学会听话。
接受着她原来不能接受的东西,学会隐藏情绪,露出流水线的微笑。
这个丢掉了自己的她,再也不能自信地把自己的梦想说出来了。
现在的李玩英语成绩提高,不再任性,能帮父亲撑场子。
父亲看着女儿有着这样的变化,心满意足。
却不知道,真实的李玩,已被自己的控制杀死了。
3
孩子是因爱而生
不是因债而生
经常收到读者的私信,大多都是焦虑的妈妈们。
她们会因为孩子没做好某件事而感到忧愁、生气,控制不住对孩子指责。
“不听话,不懂事。”
每一声指责背后,其实都是源于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
控制不住用批评性的眼光去审视孩子的成长。
这是因为父母没有做好和孩子的分离,而是将孩子的人生当成了自我人生的一种延续。
为了孩子好,听起来很甜蜜。
实际上不仅给父母带来过虑的担心,也给孩子造成了负担。
父母的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会令孩子感到焦虑,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
把精力消耗在如何成为别人所期待的人,却迷失了自我。
像阿豪和李玩,像无数个压抑自我,扮演别人喜爱的角色的孩子。
但人生的终极目的是找到自己。
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放下期待,接纳孩子,包括他的缺点。
没有人是完美的,成为自己,生命才有意义。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他的色彩,而不是替他增添色彩。
对待子女的爱应如泰戈尔那句诗: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将你围绕,同时又给你璀璨的自由。
后台也收到很多令人欣慰的留言。
过去这些妈妈当孩子没达到自己的期望时,她们总会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
如今她们已从过去误导孩子的道路上毕业,学会接纳孩子,收起情绪,用爱去滋养孩子的成长。
育儿的道路上,不仅看见孩子自信开朗,又得以重新审视自己,获得自我成长,一家人幸福生活。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放下那些批评的眼光。
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这样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才能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勇敢快乐的做自己。
尹建莉老师说过:
教育的目标是要尽可能让一个孩子优秀,但教育最要提防的是求完美心理。
在完美期待中成长的孩子,天性被过度驯化,其作为独立的“自我”无法正常舒展,却耗散太多的精力去适应他人的要求。
不求完美,这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勇气。
人必先征服自己的自卑和虚荣,才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
如果你曾在父母给的高压环境下受尽折磨,那么请今后逃离那种苦痛,并好好对待你的孩子吧。
帮助孩子找到他对自己的期待,给他温暖的阳光,也给他因爱而生的自由。
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快乐又优秀的人,
但在实现过程中,
我们越来越偏离最初的轨道。
— THE END —
END
愿你被爱被理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