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冰千里

ID:bingqianli520

亲子关系中,最大内耗来自“愧疚感”,无论对你,还是对孩子。

尽管愧疚的本质源于爱,有爱才会觉得哪里做的不好,才产生愧疚。但不可否认,愧疚感让你心力憔悴,十分消耗。

许多父母这样抱怨:

“心疼孩子,但又不知道该为他做些什么”

“孩子小时候对他很控制,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愧欠他”

“每次与孩子吵完,总觉得对不起他”

“现在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总怕伤害他,一丁点对他的不好都让我惭愧不已”

“内疚会让我自责很久,怎么弥补都无济于事”

“老师你能告诉我,孩子和我争吵时,我到底该怎么做吗?”

“心疼孩子,但又不知道该为他做些什么”

“孩子小时候对他很控制,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愧欠他”

“每次与孩子吵完,总觉得对不起他”

“现在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总怕伤害他,一丁点对他的不好都让我惭愧不已”

“内疚会让我自责很久,怎么弥补都无济于事”

“老师你能告诉我,孩子和我争吵时,我到底该怎么做吗?”

无独有偶,当愧疚消耗父母的时候,孩子同样也在被愧疚感折磨,来听听青少年的心声吧:

“我知道不该对父母发火,却总忍不住,但每次吵我都恨不得撞墙,像犯了天大的错”

“每次争吵,看到爸妈眼神都让我十分懊悔,觉得自己太不孝”

“他们对我越好,我越难受”

“总觉得考不好就对不起父母的付出”

“他们总说自己错了,这会让我更难受、更内疚”

“他们总围着我转,很辛苦,这让我更无地自容,不得不加倍努力,一点都不敢懈怠”

“他们越打压,我就越觉得自己不配有情绪”

“对父母的内疚就像虫子啃咬我的心,只想逃”

“我知道不该对父母发火,却总忍不住,但每次吵我都恨不得撞墙,像犯了天大的错”

“每次争吵,看到爸妈眼神都让我十分懊悔,觉得自己太不孝”

“他们对我越好,我越难受”

“总觉得考不好就对不起父母的付出”

“他们总说自己错了,这会让我更难受、更内疚”

“他们总围着我转,很辛苦,这让我更无地自容,不得不加倍努力,一点都不敢懈怠”

“他们越打压,我就越觉得自己不配有情绪”

“对父母的内疚就像虫子啃咬我的心,只想逃”

以上通通都是愧疚感的表达......

“该死的愧疚”就这样反复折磨着父母和孩子,谁也不比谁好过多少。

今天,我不过多描述愧疚的早期来源,毕竟以前的事都过去了,谁也无法让时光倒流,去改变那一切发生,不管谁的错也不重要了。

你也知道愧疚的来源是“对爱的反思”,一个人只要还有反思,就不会出现大问题,但恰恰是对爱的反思产生了愧疚。

重要的是接下来该怎么做、怎么表达,才会尽可能不伤害彼此,这就能大大缓解内疚感。

下面,我就来告诉你五点建议。

第一,先植入这个原则:“不存在无条件的接纳”。

很多人会教你要“无条件接纳孩子”,你也深信不疑,随时用这话来指导亲子关系。

但我要遗憾地告诉你,不存在“无条件接纳”。否则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你也不会有那么多痛苦和纠结了。

逼着自己无条件接纳,正是因为你做不到,所以你总在无条件接纳一段时间后绷不住大吵一场,继而更愧疚,前功尽弃。

所以要清晰,你对孩子的任何爱都是“有条件的”。

比如孩子厌学、逃课、网瘾、辍学、生病,你会说“只要孩子快乐健康就好,什么清华北大,什么考多少分,都无所谓”,这么想的时候要深知自己的无奈。

因为在你内心依然希望孩子去上学、去考好学校,只是迫于无奈,你不得不退其次而求之。

即便这是真的,也还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他要快乐健康,那么不快乐、不健康你就接受不了,这就是事实,父母无需逃避。

事实上你真正的条件是“让他快点好起来,好去上学”,你骗不了自己的。

所以爱都是有条件的,这是亲子关系的底色,“我对你好是为了让你听我的”也十分真实,没什么好丢脸的,越知道你的条件是什么,愧疚感也就越小。

与此同时,孩子的潜意识绝不是不想学、不想学好,而就是“为了和你对抗”。

正因为他知道你的条件是什么,所以才不会满足你,目的为了提出交换条件:他要自己说了算。

事到如今就变成了本质冲突:你们都想自己说了算。

你要他上学,他偏不去;你要他少玩手机,他偏抱着手机不放;你要他生活规律,他偏要昼夜颠倒。

对抗久了,必须要有一方妥协,最终做出让步的往往是父母。

没办法,孩子想说了算的动力太强,强到可以失去功能、可以放弃学业、放弃健康、可以自残、甚至可以失去生命!

作为父母,难道眼睁睁看他死掉吗?你做不到,你没他那么强大的反叛精神。

第二,不带报复心的对峙。

温尼科特说:“青少年的成长需要踏着父母的尸体走过去”。

他又说:“父母必须直面他们的攻击,需要父母在场,需要对峙让他们了解现实,但这是不带有复仇之心的,这个过程也不一定是温文尔雅的”

不得不说,做到这一点相当艰难,但你不得不做,否则孩子会和你耗一辈子,十分悲壮。

你要“应战”。

记住,这是场战争,绝非小事,也别指望“闪电战”,这是不可能的,作为父母你们要携起手来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在我接触的案例中,这场战争少则持续半年,多则两年、三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

时间长短,取决于累积的怨恨多少,别怕,这更取决于今天你的态度。

事实证明,这个阶段求助于心理咨询的父母,战争结束得会比较早,那些依然没有觉知的父母,时间拖得更久。

许多孩子四五十岁了还在与七八十岁的父母“耗着”,这一点都不新鲜。

因此,当孩子开始叛逆,开始用他的方式“宣战”,你决不可等闲视之,“重视”是最好的基础。

做好充分心理准备,放下所有面子和虚荣心吧,比起被外人笑话,你要更在意实质性的影响。

第三,认可孩子的同时不贬低自己。

认可他在为自己的权利而战,直面挑战,而非逃避、敷衍,更不能镇压。

“不战而逃”和“缴械投降”都不是孩子想要的,你必须与他纠缠其中,还要死不了,还要鲜活的活着!

比如,你的态度若是“一切都由着他吧,他想怎样就怎样”,看起来你在使用无条件接纳,其实却是在逃避,这就是“不战而逃”。

不战而逃,对孩子是一种羞辱。

他终于鼓足勇气挑战你的权威,你跑了,他会觉得自己很无能,连挑战的机会你都不给。

再比如,若你的态度是“孩子啊,我错了,都怪妈妈不好,以前不该那么对你,现在我都听你的,我改”,看起来你在道歉和忏悔,其实这就是“缴械投降”。

缴械投降,很容易把愧疚感传递给孩子。

当你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的时候,你就没那么愧疚了,但这却会让孩子愧疚,让他觉得伤害了你,不再敢表达反抗。

记住,孩子发起的人格革命,绝不是要你投降,而是与他交战。而且交战必须是不带报复心的,否则就是镇压。

如何不带报复心?

简单来说就是“我维护你,也维护我自己,但我维护自己不需要你来满足”。

如上面例子,孩子和你闹,你就道歉,就一切顺着他来,这就是很隐晦的报复心,你在用一种自我贬低的方式报复孩子的反抗。

正确的做法是:

“是的,你是对的,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我也有自己的想法,但你也可以不予理睬”

“是的,你是对的,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我也有自己的想法,但你也可以不予理睬”

——这才是“应战”。

你既尊重了孩子,又维护了自己,潜意识再说:“我和你应战,我会努力战斗,你不用为我考虑,我没你想的那么弱”,又在传递:“别怕,来吧,我鼓励你战胜我”。

这样,孩子才可以放心大胆地“碾压你”,同时你是有力量的,他无需任何愧疚。

事实上,站在孩子角度你怎么做都不对,都是控制,都不是爱;但站在你的立场,你的确是爱孩子的,是对的。

——这个不是悖论,只是立场问题,是可以并存的。不存在你对他错或你错他对。

这才是两个独立人格之间的战争,你并没错,只不过你更重视孩子感受而已,如此,愧疚感会大大缓解。

第四,就算道歉,也别苦大仇深。

记住,你对自己过去的不接纳需要自身来消化,而非传递给孩子,他不需要原谅你,你也不需要他的原谅。

倘若实在憋不住道歉,建议你放松点。

我本人比较擅长使用这一招,有时与儿子发生争执,事后我会觉察到愧疚,为了不让自己那么愧疚,总会期待得到儿子的原谅,我会去拍拍他的肩笑着说“刚我做得欠妥啊哈”,接着离开。

整个过程是轻松的,半开玩笑着道歉,此刻我发现儿子也会很轻松,过些时候,我们就会重归于好——类似这样的互动细节很重要。

相反,如果我很认真地、严肃地、语重心长地、甚至痛哭流涕充满委屈地和儿子道歉,这会让他即刻陷入罪疚感。

即:“我把愧疚感转移给了孩子,我好受了,他难受了”。

记住,无论孩子多崩溃,都不需要你比他更崩溃,你要更坚定、稳定,甚至更放松,他才会从崩溃中走出来。

第五,你的崩溃必须有人承载。

那么,你的委屈、无力、愤怒、崩溃、愧疚感要去哪呢?答案十分简单:寻找你个人的资源,比如伴侣、闺蜜、同学之类。

特别要与伴侣建立统一战线,这也是孩子的动机之一,希望父母关系为他而变得融洽,而非互相指责。

若实在没人懂又羞于启齿、或觉得家丑不可外扬、觉得依赖别人很丢人,那就花钱找一个陌生的专业人士,既能给你保密,又能向你对孩子那样对待你,绝对值得。

事实上,在孩子的崩溃期、叛逆期,最需要求助的人是你本人,而不是孩子,因为孩子不是还有你嘛,而你啥也没有。

但往往太多父母看不透这点,总逼着孩子做心理疏导,自己好甩锅,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也是导致战争变持久的重要因素。

关于文章:冰千里,知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作家,一个孤独的心灵探索者,著有《解锁亲密关系》、《亲密而独立》,新书《心灵书写》全网热销中,愿你好好爱自己。个人公众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 The End ·//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