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调查,说中国爹妈最舍得付出,但还觉得不够。

调查主要针对于子女教育问题,比如出国留学,尽管费用不菲,但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父母表示愿意资助子女。甚至很多父母甘愿为支持孩子的教育,牺牲自己的生活。尽管这些父母为子女的教育付出很多,但是他们依然不确定,是否已经为子女的未来做足了准备。

父母爱子女,从来都不是问题,只是有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可能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每个人的成长,都伴随着有独立和依赖两种愿望的冲突,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该更多地将孩子温柔推开,支持着孩子往独立的方向成长。

调查主要针对于子女教育问题,比如出国留学,尽管费用不菲,但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父母表示愿意资助子女。甚至很多父母甘愿为支持孩子的教育,牺牲自己的生活。尽管这些父母为子女的教育付出很多,但是他们依然不确定,是否已经为子女的未来做足了准备。

父母爱子女,从来都不是问题,只是有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可能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每个人的成长,都伴随着有独立和依赖两种愿望的冲突,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该更多地将孩子温柔推开,支持着孩子往独立的方向成长。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但许多孩子长大后,见过了不少“世面”,回到家反而嫌弃起父母来。

嫌弃父母没有万贯家财,让他少奋斗几十年;嫌弃父母才学不够,跟不上世界的步伐。

矛盾的是,恰恰是这类父母,倾自己所有满足孩子,可孩子不懂珍惜,一味加倍索取,这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

中国的家长,特别擅长错误道歉

人人都会犯错,但能向孩子认真道歉的爸妈却不多。

从网友们的血泪史中,我们总结了家庭里的4种典型错误道歉。

1)推卸责任型道歉

这种道歉总有附加条件,把犯错的责任推给被道歉的人。

典型句式:要不是你XXX,我也不会XXX

比如:

  • 被爸妈怀疑偷钱,最后发现冤枉了我。爸妈确实说了,我们这次做错了。但后来又加了句:“要不是你平时那么讨人厌,我也不会怀疑你”;

  • “爸爸觉得刚才打你很不对,但要不是你拿这件皮衣乱臭美,我也不会这么做”。

被爸妈怀疑偷钱,最后发现冤枉了我。爸妈确实说了,我们这次做错了。但后来又加了句:“要不是你平时那么讨人厌,我也不会怀疑你”;

“爸爸觉得刚才打你很不对,但要不是你拿这件皮衣乱臭美,我也不会这么做”。

推卸责任型道歉,表面在道歉,实际在指责。即使道歉的部分真心实意,孩子也会因为道歉的附加条件中的指责,感受不到爸妈的歉意,并且产生对立情绪。

不当道歉,反而可能造成新的伤害—— 道歉的第一个原则是真心。如果你不是很抱歉,那就别道歉。

2)将功补过型道歉

对错误避而不谈,而是想通过做另外的事弥补,以此糊弄过去。

典型句式:饭好了,来吃饭。

比如:

  • 爸妈偷看了孩子的日记被发现,他们只是一笑而过,啥也没说。但那个周末爸妈买了个礼物,还特地做了孩子最爱吃的鱼。

爸妈偷看了孩子的日记被发现,他们只是一笑而过,啥也没说。但那个周末爸妈买了个礼物,还特地做了孩子最爱吃的鱼。

——但孩子想听到的是“保证不再这么做了”,ta由于隐私被窥探受到的伤害,并没有被看到和回应。 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我的感情不重要。

3)过度解释型道歉

试图对自己错误的前因后果过度解释——虽然这有助于理性认知,但也传达了一种信息:我不愿意承担犯错的责任。因而可能升级情感冲突。

比如:

  • “我今天在单位很不顺,有一堆又一堆的事,还和同事吵了架。然后回到家看到你的房间特别乱,我心里就更烦了——所以吼了你。我知道我不应该吼你,但等你上班了,工作特别不顺,回家孩子还不听话的时候,你也会这样的!”

“我今天在单位很不顺,有一堆又一堆的事,还和同事吵了架。然后回到家看到你的房间特别乱,我心里就更烦了——所以吼了你。我知道我不应该吼你,但等你上班了,工作特别不顺,回家孩子还不听话的时候,你也会这样的!”

这样的道歉不但没有承担责任,还给孩子示范了一种负面的情绪应对方式。 最重要的是:你听起来真的不是很抱歉。

4)一劳永逸式道歉

看起来是道歉,实则在堵对方的嘴,要求对方立刻原谅。

典型句式:我不是已经道过歉了吗?

比如:

  • 爸妈总是在亲戚朋友面前说自己的丑事,反复抗议后终于得到了道歉,但爸妈道歉后却理直气壮地要求她不要再提此事,因为“我都道歉了,你该闭嘴了。”

  • “我不是说对不起了吗,你怎么还说啊?”

爸妈总是在亲戚朋友面前说自己的丑事,反复抗议后终于得到了道歉,但爸妈道歉后却理直气壮地要求她不要再提此事,因为“我都道歉了,你该闭嘴了。”

“我不是说对不起了吗,你怎么还说啊?”

一劳永逸式道歉目的性太强,因而缺乏真诚性。这样说的爸妈,多半是因为不耐烦才道歉,并没有真的认为自己错了。

就算道歉是真诚的,孩子的情绪也不会立刻消散,亲子关系不可能马上修复。

是否原谅是对方的选择,所以道歉不会一劳永逸。爸妈应该对孩子的后续反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包括孩子仍然会提起这件事、感觉受伤。

“中国式父母”存在的普遍毛病

1、过于看重成绩,忽视孩子个性发展

中国父母总觉得学习才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事儿,成绩可以决定一切。要知道分数的高低并不意味着一个孩子的能力高低,而人格、品质才是决定能否走得长远的关键。如果家长奉行“分数论”,而忽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那么娃将来很难变得优秀。

2、不注重沟通,不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

“中国式家长”总是喜欢自以为是地管教孩子,很少甚至从来不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孩子所倾诉的压力和烦恼在他们看来只是无病呻吟,久而久之搞得亲子关系冷漠,父母还一脸茫然地不知所以然。

3、将孩子保护得太好

父母疼爱孩子无可厚非,可是一定要控制好度,有的父母总是埋怨自己吃苦受累、省吃俭用地付出,结果还吃力不讨好,其实,真正的爱孩子是懂得放手,让孩子去体验人生,只有经历挫折,才能得到锻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4、太要面子

中国父母真的很“好面子”,他们总是将孩子作为炫耀的资本,“你一定要比别人强”、“你要好好表现,不能给我丢人”。殊不知,父母太爱面子,苦的是孩子,逼娃争强好胜的过程中,会使其变得敏感、缺乏安全感,家长高喊着孩子要优秀,其实是在掩饰自己那颗虚荣、攀比的心!

5、不懂得与孩子交朋友

中国式父母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他们习惯性用权威型教育控制孩子的成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能放下身段与孩子做朋友、不能和孩子平等的对话……其实,一直被要求“听话”的孩子,逐渐失去自我,一旦失去父母的庇佑,就会变得无所适从。

有人说,中国式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倾其所有的付出,却养不出一个感恩的孩子。这是因为父母将付出当义务,孩子将索取视为理所当然,久而久之,父母心甘情愿被孩子榨干,到头来却发现养了一只“白眼狼”。

过度的付出,并没有帮助孩子自我的发展,反而妨碍了孩子心理的成长。该怎么办呢?

成长,就是父母温和地把孩子从身边推走

有位朋友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说是有个男孩,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喜欢的工作看不上他,能要他的地方他又嫌工资低。怎么办?那就先呆在家里玩电脑游戏了,反正家里包吃包住,不够钱就找老子要点银子花花。

如此过了一段时间,男孩的父亲发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就狠下心来,决定对儿子收取房屋租金。

这位父亲对儿子说,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以后住在家里,得一起分摊水电,那个啥,这给月的租金你差不多得交了,不然家里就随时断网了。

男孩一听,面前的父亲好像变成了房东,关键是,他好像玩真的。父亲的话给了儿子一种暗示, 你已经是成年人了,你需要对自己负责。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有意识的“温和地把孩子从身边赶走”。

但是因为有了父母的过度付出,才会把孩子养成了巨婴式的存在。在这样的父母的眼里,不管子女是否成年,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当孩子遇到了困难,孩子还没有求助,就已经想好了该怎么样帮忙。

有句玩笑话说,有困难要帮,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帮。也正是这样,有很多孩子,早已习惯父母的帮助,把父母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应当,习惯了把自我的功能外包出去。这固然有孩子的问题,但也有父母缘由。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首先父母就需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过度的为孩子付出和包揽。

  • 当孩子在学走学跑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安全的场所,让孩子靠自己的力量跨出人生的一步,而不是牵着抱着怕孩子磕着碰着。

  • 当孩子想自己吃饭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清理散落的食物,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感受身体的协调,而不是只想着喂饱孩子就完事了。

  • 当孩子想活出自己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过好自己的人生,让孩子可以率真的为自己而活,而不是规划孩子的未来左右孩子的人生。

当孩子在学走学跑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安全的场所,让孩子靠自己的力量跨出人生的一步,而不是牵着抱着怕孩子磕着碰着。

当孩子想自己吃饭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清理散落的食物,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感受身体的协调,而不是只想着喂饱孩子就完事了。

当孩子想活出自己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过好自己的人生,让孩子可以率真的为自己而活,而不是规划孩子的未来左右孩子的人生。

为人父母可以做的,是给孩子必要的支持,把属于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把属于孩子的人生让孩子自己经历。

成长,就是父母温和地把孩子从身边赶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