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叶子
来源 | 儿童心理课堂
ID | guanaibaby
生活中,为什么有的孩子心态积极乐观,做什么事都充满热情活力,有的孩子却自卑,敏感,小心翼翼?
这背后跟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有人总结了5种不成熟的父母,他们会在无形中伤害着孩子,看看你中招了吗?
01
从不过问孩子的感受和心理
孩子:妈妈,我遇到问题了。
妈妈:别找借口了!
最近这两年未成年抑郁,自杀的现象越来越多。
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父母只管照顾孩子的身体,满足孩子的吃穿需要,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作为父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一个小婴儿哭闹不止时,被妈妈轻轻地抱在怀里,温柔的安抚,孩子会很快的平静下来。
原来从出生没多久,人类对于爱和情感的需要就开始了。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
从金字塔的底部到顶尖,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人的需要的等级越来越高。
让孩子吃饱穿暖,给孩子提供舒适的环境,只是满足了最底层的生理和安全上的需要。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对更高层次的爱和归属、尊重的需要就会越来越强烈,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忽略孩子的心理和感受,孩子身上的问题就会不断叠加出现,导致亲子关系剑拔弩张。
身边有位爸爸,会给孩子买很多玩具,周末也会一家三口去游乐园,可他却抱怨孩子跟自己不亲,好几次打算带孩子出去,孩子都支支吾吾不要爸爸陪。
原来这位爸爸看似在陪伴着孩子,实际上一到了公园或者游乐场,他就要么刷手机,要么催促孩子快点玩,自己还有其他事,也不跟孩子互动,孩子玩耍的兴致都没有了。
不管是玩具也好,做游戏也好,这些东西本身没有温度,孩子真正喜欢的,是玩乐时可以跟父母有亲昵的互动,情感上的交流。
比起吃喝拉撒的需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倾听孩子内心的需求,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更为重要,这关乎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
02
孩子情绪低落时
冷漠的回应他
在孩子遇到负面情绪,或者烦恼时,父母应该第一时间捕捉到孩子的异常,给孩子温柔的关心和开导。
不理不睬或者冷嘲热讽,都会让孩子陷入更加无助和痛苦的泥沼。
一个网友提到了父母的冷漠带给自己的伤害,很是让人心疼。
她说小时候有一次自己因为接连几天生病,在一次月考中没有发挥好。
要强的她回到家心情很糟糕,本以为父母会安慰一下自己。
没想到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听说考得不好后,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厨房传来噼里啪啦的声音,这分明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怒气。
吃饭时,她小心翼翼不敢哭,不敢吱声,一旁的父母谁也不说话,但都摆着一张低沉的脸,她说那一刻是她感到最委屈的一次,眼泪不争气的涌出来。
家本该是温暖的避风港,父母该是孩子失意困顿时的引导者,现在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些父母会抱怨“为什么孩子越大,越跟自己不亲了”,难道不是因为在他们最需要关爱和保护的时候,你冷漠以对的结果吗?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真正的爱,不是只接受孩子乖乖听话的样子,更包括她在遇到负面情绪时,你及时的抚慰和关心。
做给孩子雪中送炭的第一个人,这样的亲子关系才会坚不可摧。
03
情绪反复无常
今天:祝你过得愉快
明天:不要跟我说话,我现在没时间
不管是婚姻,还是养娃,情绪稳定的人,都是家里的定海神针。
今天对孩子笑脸相迎,明天又怒目相对,反复无常的脾气,时间长了,任谁都要崩溃。
之前看到一位博主分享的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感触很多。
小时候的一些痛觉感受,会有很长时间的肌肉记忆。
有一次她坐在麦当劳的垃圾桶附近,服务员收盘子倒垃圾的声音很大,咣当咣当,当她听到这种声音就开始心慌。
这种心慌,是小时候父母情绪不稳定带来的。
生气时摔门摔东西的声响,隐藏在心间的怒气,还有随时都可能爆发的语言和肢体的暴力。
虽然时间过去很久,小时候那种战战兢兢的恐惧和害怕,就和胳膊腿一样,长在了身体里,植入了潜意识里,以至于再次听到这种声音,都会触发自己敏感的神经。
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小,就认为负面情绪上的刺激,不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一会风一会雨,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不敢做自己,因为他的注意力全在父母的喜怒上,随时担心自己的行为会惹怒父母,对孩子是一种无意义的内耗。
父母不断修炼控制情绪的能力,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这是孩子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最重要来源。
04
控制欲强
不允许孩子有独立想法
孩子:我根本就不想踢足球!
爸爸:我比你更清楚你想要什么!
想起来之前一个女孩和妈妈之间发生的事,深感控制欲这种东西,有时候真的是无孔不入,甚至父母们自己都意识不到。
妈妈觉得女儿长大了,以前总是自己给女儿买衣服,这一次终于下决心让女儿自己挑选。
到了商场,女儿挑了一件,看得出孩子很喜欢,就问妈妈的意见,谁知道妈妈来了一句,这个颜色太显老了。
于是她又重新挑了一件别的,拿给妈妈看,结果妈妈还是一脸不满意,挑来挑去,她说不想买了。
妈妈反而一脸轻松,好像在说“看吧,没有你老妈,你还是不行。”
这种看似给孩子自由民主,实则内里还是想操控一切的行为,和直接控制,又有何区别呢?
有一次在书店遇到一对母子,妈妈让孩子挑喜欢的书,当孩子选好后,她又说读这些有什么用,对学习一点帮助都没有,最后还是挑了一本实用性的练习册。
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对孩子的选择一再干涉,最后搞得自己筋疲力尽,孩子也深受其害。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曾说: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总是插手孩子的事情,实质还是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可总是在背后支配孩子,孩子何时才能独立行走,长本领呢?
退一步海阔天空,当你放手后,孩子做事情的积极性也会提高,自信心会提升,最后大家都轻松自在。
05
对孩子过于严格
孩子恐惧父母威慑力
孩子:如果我让妈妈给我买个机器人,她会不会对我发疯呢?
如果一个家庭里,孩子因为惧怕父母而变得很懂事,未必是一件好事,小时候压抑自己想法的孩子,到了叛逆期,他的行为会更偏激,和父母的矛盾也会加深。
除了跟父母对抗外,最可怕的是,有不少孩子,因为害怕父母的惩罚,而做出一些不理智,伤害到自己的行为。
比如有些孩子身体受伤时,由于害怕告诉父母会被数落或者惩罚,就憋在心里不说,什么委屈都自己吞咽下去。
之前看到一个女孩的经历,她说小学三年级时被摩托车撞了,骑摩托车的人还对自己骂骂咧咧,自己又害怕又委屈,一旁的小卖部老板还关切的问自己有没有事,幸亏没有伤到要害,她爬起来就继续上学去了。
时隔很多年她才敢告诉妈妈,因为她觉得以妈妈的脾气,可能会先责备痛骂自己,何必找不痛快。
和她有一样经历的人还真的不少,有的孩子被小狗抓挠,怕父母埋怨自己只知道疯玩,就不敢说出来。
我们都知道被狗咬到,不打狂犬疫苗的后果是致命的,而且要尽快打,幸亏他的父母及时发现,不然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当孩子有这种瞻前顾后的想法时,不正说明父母平时的教育过于严厉,不讲情面吗?
所以,在一些危险的事情上,我们真的要反复跟孩子强调:
遇事告诉父母,向父母求助。
爸爸妈妈永远是孩子的后盾,是孩子最值得依赖的人。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辜负孩子的信任,不要关闭聆听孩子心事的窗户,给他一个放松自由的空间,让他可以畅所欲言。
以上就是会伤害到孩子的5种行为,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警醒。
养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路学习修炼,才能补足孩子成长需要的多种养分,发展出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来源:儿童心理课堂(ID:guanaibaby),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体会阅读,学会看见,温暖陪伴,一起成长。
7岁女童性早熟,只因床头放了这个:家家都有,家长快自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