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深圳一名17岁女孩古慧晶火了,原因是这个女孩获得了汽修大赛一等奖,这是广东赛区历史上第一位获奖女选手,也是第一位女参赛选手。

一时间引来无数网友点赞:谁说女子不如男。

但是更令人赞叹的是,这个女孩身上体现出来的气质——有主见、肯吃苦、能坚持。

因为从小喜欢汽车,所以古慧晶在初中毕业后选择进入职校去读汽修专业。

但在刚刚接触汽修专业时,她却遇到了很多无法想象的困难。

比如说给汽车车轮定位时,要拆减震器,就是一个弹簧。她的力气小,明显不如男生有优势,人家一下子拔出来了,她那边纹丝不动。

在给汽车做定期维护时,很多时候要抱着部件跑来跑去,往往做完第一个流程,就已经没有力气了。

身体的疲惫还能够克服,最难过的还是被排挤的孤独感。

她向男生请教问题,别人甩给她一句“一个女生来这里干嘛,学不会就别学了”。回到宿舍,寝室的女孩同样对她没有表现出什么友善,常常讥讽她学习机电修理,就是因为男生多。

身体的累,精神的压抑,学习上的瓶颈,让她每天都想放弃,一天要想100次。

然而, 对于汽修的热爱,让她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体力不行,就每天早上去跑步,出早操;

精神的压力,就不去在意,实在难受就趁着宿舍没人时痛快地哭一场;

学习上的瓶颈,就加班加点的练 ,从早上到晚上都泡在实训室,学校操场晚上长什么样她都没见过。

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古慧晶就是热爱被父母激发的孩子。

古慧晶的父母,从小就很注重培养古慧晶的主见,家里各种大小事都喜欢问古慧晶的意见。

中考前,古慧晶说想读汽修专业,父母虽然刚开始也不太能接受,但当得知学习汽修是古慧晶从小就感兴趣的事,也是她的梦想,便不再阻拦,而是尊重古慧晶的决定,只是告诉古慧晶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走红以后,古慧晶说希望自己的故事能打破大家对职业和性别的偏见:“职校不是混日子,只要肯努力,在哪里都能发光。”

相信这个17岁的小姑娘未来一定闪闪发光。

1.

心中没有热爱

很多孩子难以走远

清华大学教授刘瑜老师在《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主题演讲中谈到“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很轻易地放弃自我”时说:

一个孩子,怀着对世界无限憧憬长大了,结果所有的大人合谋起来告诉他,你人生的前一半,主要的工作和目的就是考试。

他们是为父母而活,为成绩而活,没有真正热爱的事情,对这个世界也没有什么美好的期待,这样的人生当然是枯燥而乏味的,而且也难以走远。

还记得沈巍吗?

这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身边放满了古典书籍,熟悉《左传》《史记》等古文经典,张口就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一夜之间走红网络,被称为“流浪大师”。

虽然一夜爆红了,但是沈巍的一生却是一个悲剧。

从小沈巍就喜欢画画和读历史书籍,但是父亲认为这些都是不务正业,对此深恶痛绝。只要发现沈巍在看书,就会怒不可遏地冲过来把书全部撕碎扔掉。

上大学了,原本想报个自己喜欢的中文专业,却被父亲逼着学了审计。大学毕业,又在父亲的安排下从事不感兴趣的审计工作。

最后沈巍不得不离家出走,流落街头。

沈巍的故事发生在二三十年前,但是如今还有很多父母在试图扼杀孩子的热爱。

初一女孩涂思睿喜欢写小说,但这个爱好在爸爸眼中影响了学习,于是把她用三年时间写的56本小说,整整30多万字全部撕碎。

14岁少年陈昱帛从小热爱足球,梦想未来能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但妈妈却认为训练会影响到学习,坚决不同意, 也并不希望他未来从事足球运动员的职业道路。

这些孩子考入大学后就真的能成功成才吗?答案是不尽然。

在豆瓣有个小组,它有个让人觉得很泄气的名字“985废物引进计划”。这个小组的创始人是一名985的学生,这里也聚集了一群考上985,211 的学生,他们曾是天之骄子,却在毕业后对于未来没有方向,甚至中途退学。

@aalittleeeee是一名24岁的女孩,她毕业于一所985的经济专业,却一直待业至今。

对于自己过去的人生,她是这样总结的:

“我没有努力过,没有全心全意过,没有规划过自己的人生,没有了解过现实生活过,我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心中无所热爱,生活就失去了目标与意义。

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郝景芳曾警告大学生说:再聪明,也比不过真正热爱。

深以为然。

找不到热爱的孩子,就像没有浆的船,刚开始被大风吹离了岸边,但到了湖中央却失去了推动力,停在了那里。幸运的孩子,或许能遇到下一阵风走远一点,不幸运的孩子,一辈子都在原地打转,浑浑噩噩。

2.

热爱被激发的孩子

活得有多爽?

前段时间,火遍一时的电视剧《粉红女郎》要重新翻拍,不禁让我想起原著《涩女郎》的作者、漫画家朱德庸来。

从四岁开始,朱德庸就开始画画,到了几近痴迷的程度。但他的文化课成绩非常差,无法完成正常的读写作业和测试,被学校劝退几次。

但父亲却从来没有骂过他,不给他压力,让他自由发展。

家里条件不好买不起画画的本子,父亲就用白纸装订成本子,给他做成画本。

朱德庸虽然不擅长学习,却成为了著名的漫画家,出版了《双响炮》《涩女郎》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这一切都离不开父亲对他的肯定与支持。

他曾说:“如果没有父母对我兴趣爱好的保护,一定没有现在的我。”

朱德庸的故事让我又想起另外一个喜欢画画的孩子——壁画女孩张丽佳

这个95后女孩,职业是一名壁画师。每当她爬上脚手架,拿着劈刀铲刀开始工作时,一块凹凸不平的腻子就变成了一幅幅令人惊艳的浮雕画,令网友们连连称赞,惊呼是“魔法”。

从小张丽佳就喜欢画画,高考的时候想报和绘画有关的专业,家里虽然不富裕,但父母仍然凑了3万元让她去艺考,最终考上广东五邑大学服装设计专业。

在偶然接触到壁画后,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这项工作非常辛苦,经常要一个人抬着脚手架,抬着胳膊一画就是几个小时,身上被涂料弄得脏兮兮,颜料会结成硬块黏在头发上,经常累得在冰冷的地上睡过去……

但这无法阻挡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因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已经很幸运了,就算累点也愿意。”

现在张丽佳已经成立工作室,订单排到明年,还受邀成为中央电视台《年画·画年》纪录片的被访人之一。

正是因为当初父母对她梦想的支持,才成就了如今这个“壁画艺术家”。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博士曾说:

教育只有一件事,引出潜藏在孩子内心的智能,让他拥有一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教育,就完成了。

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成就非凡时,是否也该想想,我们是不是懂得帮孩子找到热爱,并全力支持孩子追梦。

3.

如何帮助

孩子发现内心的热爱?

非常喜欢纪录片《小小少年》的slogan, “你是谁,你很小就知道” ,有热爱的孩子眼里真的会有光。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要如何引导孩子找到内心的真爱呢?

  • 给予孩子热爱的权利,在选择中坚持所爱

热爱是什么?它不是一件所谓有用的事情,而是一种沉浸其中,能够感受到快乐的感觉。

在《小小少年》中, 殷然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从小就对昆虫特别感兴趣,最向往的事情就是能够到大山中去寻找新的昆虫。

这些在别人眼中有些可怕的昆虫,在他眼中却是“它们又迷你又可爱,还能跟人互动,漂亮‘死’人的。”

在周围人都不理解他的这份热爱时,妈妈却说“非常有意思,我觉得人生好玩了很多”,“如果把他喜欢的事情搞没有掉,人生不是非常无趣吗?

孩子越小,越要放手去让他们经历这份热爱所带来的幸福,这样他们长大之后,才不会说出“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 赋予孩子“放弃”的权利,在探索中找到 “真爱”

孩子小的时候,试错成本很低,父母不妨让他们多去体验,在不断尝试,探索,试错中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

现在兴趣班已经成了孩子的标配,我也不能免俗。在女儿4岁时,她看到电视里的舞蹈节目时,就会跟着扭来扭去,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于是,在征求了她的同意之后,我给她报了舞蹈班。谁知道上了几节课之后,死活都不肯去了。

这时候,我陷入了纠结,到底要不要逼她一把, 也试了各种方法引导她坚持下来,但看着她抵死不从的样子,我决定先缓一缓。正巧,这时候正巧我带她去试听了一节围棋课,没想到还没回到家就说自己要学这个。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给她报名了围棋课。没想到她竟然坚持了下来,无论刮风下雨,都不会缺课。平时在家也是拿着棋谱摆弄。

其实,在引导孩子发现热爱的路上,有时候真的要懂得放弃。当所有的引导都没有作用,孩子真的没有兴趣时,他们同时是拥有放弃的权利的,死磕下去,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增加孩子的痛苦而已。

纪录片导演张同道说过:

每个孩子的天性各不相同,他们应该有不同的成材方式和成长经历。教育不是工厂铸件,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生产模式。

每个孩子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与热爱的事情。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了流水线的标准产品,而是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引导他们找到内心的热爱,并且鼓励他们为之努力,这样的孩子才会和最好的自己相遇。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通往终点的从来不只一条赛道。

与其死磕赛道,不如先帮孩子找到热爱。

拥有热爱的孩子,在哪个赛道都能发光。

-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