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孩子开始上学读书,妈妈就和“孩子的学习”打上交道。

不管职场,还是家里,孩子的学习,永远都是排在最前面的头等大事。

然而,不少妈妈发现,自己管得越多,孩子学习的效果越差。

就连母子关系,还会因为双方意见不合而变得紧张痛苦。

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说:

“大多数母亲有能力给‘乳汁’,却很少有母亲有能力给‘蜂蜜’。”

在孩子学习上,“乳汁”是妈妈的关心和爱,“蜂蜜”则是帮助孩子顺利成长的营养。

单凭关爱,很难真正把孩子培养成才。

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如果孩子学习上出现这三种心理问题,一定跟妈妈的教育方式有关。

孩子不专注

是妈妈打扰出来的

有一次去朋友家,看到她儿子在上网课。

小男孩坐在客厅一个角落里学习,环境很嘈杂,朋友还时不时隔空喊一喊他:

“听明白了没?这些知识点记住下来。”
“你看其他人都在回答老师的问题,你还不快点连麦?”
“坐直,别七扭八歪的,坐没坐相……”

一节课45分钟,全程都是朋友的声音。

还有抱怨:“我这儿子啊,注意力就是不集中,不提醒一下神都跑丢了。”

真想告诉她:孩子在学习,请别随随便便打扰。

不然,非但起不到提醒的作用,还会破坏孩子专注力的培养。

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说过:

“孩子专注力差,都是因为家长爱干扰。”

孩子正在认真听讲,全部心思都放在学习上。

这时,妈妈的唠叨、嘱咐和关心,完全是噪音,只会打断他的思路,破坏他的专注。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有一个著名的专注力实验。

邀请40组1~1.5岁的孩子和家长,分别给他们戴上眼球追踪器,看看不同情境下孩子的专注力情况。

被兰海制止后,妈妈默默观察,意识到儿子不是在玩手指,而是在思考。

规定的时间过去了,儿子的表现让妈妈大为惊讶。

儿子没有“不专心”,而是全神贯注完成了挑战。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

“孩子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不喜欢被禁止、抑阻。"

要懂得远离孩子的“学习现场”,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还孩子一个独立、自由的学习空间,远胜过妈妈10000句“温馨提醒”。

只有孩子专注在学习上,他才能有机会享受成长的惊喜。

孩子磨蹭,是妈妈催出来的

孙俪曾经吐槽:

在餐厅吃饭,催两个孩子去洗手,怎么催都没人理她,心理斗争许久,只能无奈继续催。

这样的场景,是多少妈妈的真实写照。

不说平时表现,跟学习有关的事情,孩子同样是“越催越慢”。

有这样一段情景剧。

小女孩在家写作业,妈妈走过来问:“今天作业做得怎么样了?”

停下手中的笔,女孩慢悠悠回答妈妈的话。话还没说完,妈妈就迫不及待打断她,不停催:

“这么多作业还不赶紧写。”

还不忘翻旧账:“不要再像前两天那样都做到晚上11点。”

一口一个“别磨蹭赶紧写”,反倒把小女孩“逼”得越写越慢。

妈妈也越来越不耐烦,从女儿写作业一直催到晚上睡觉,不仅累坏自己,也打击孩子。

都说做事拖拉磨蹭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急性子的妈妈。

深以为然。

不管孩子做什么,越被催逼,他就越慢。

育儿书畅销作者大J说,家长一味地埋怨、催促、包办代替,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假拖拉”变成“真磨蹭”。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成人的不同,总是提醒他,催逼他,会打乱他的时间节奏感。

与此同时,家长的过分干涉,会引发孩子的“消极抵抗”,迫使孩子以拖拉来应对催逼。

甚至,还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性。

如何杜绝孩子的拖拉磨蹭呢?

教育专家尹建莉分享了自己陪女儿学习的秘诀。

那就是:不陪

女儿刚上学,她只是简单说一下写作业的规则和做法,一周后就不管了,不陪写,不刻意检查作业,顶多提醒一句“该写作业了”。

起初女儿很自觉,但没过多久,就开始磨蹭了,吃东西,玩,看电视。

尹建莉发现提醒后效果不大,便决定不再干涉,任凭女儿自己安排。

有一次,女儿睡前作业没写完,急得哇哇直哭。

看女儿一脸紧张担心,尹建莉顺势鼓励她想办法。

办法有,就是要牺牲睡觉时间。没办法,女儿只好顶着睡意写完作业。

那次教训后,女儿就很少出现类似的意外,懂得管理时间,不再磨蹭。

为此,尹建莉建议:

“家长不要当‘监工’,多点耐心和放手,给孩子自由,才能养成好习惯。”

想孩子自觉自律,不如放下催逼,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事半功倍。

笨孩子,都是妈妈骂出来的

知乎问题“有哪些是孩子最不能接受的教育”下,一位网友讲了她的故事。

从小妈妈对她很严厉,每次辅导她写作业的时候总会大吼大叫。

遇到不会的题目,不管妈妈怎么讲,她就是写不出来,这时妈妈的脸色一定会变得很难看,并不停地说她:

你怎么这么笨?连这点东西都学不会。

紧接着就是各种不满和打击。

妈妈陪读的日子里,究竟学会了什么知识她记不起来,脑子里只有最清晰的两个字:你笨!

打那以后,一想到辅导作业就很害怕,就连自己独自学习也很没信心。

对于那些需要动手操作的作业,她更不敢轻易尝试。

即便考试考得不错,心里也总是告诉自己“这是假象,我根本不行”。

国际资深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说:

“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孩子的自我否定、贬低,离不开父母的指责、批评和谩骂。

语言上的攻击,成就不了孩子,反倒会拖累孩子的成长,尤其是智力的发展。

《父母的语言》一书指出,如果孩子听到的语言交流都是刺耳的指责和恐吓,他的大脑就会保持“高度警觉”,提防靠近过来的攻击。

长时间出于这种“自我保护”状态中,大脑会调动过多的精力防御未知的状况上,导致大脑发育受损。

孩子不是天生愚笨,而是在父母长时间的语言攻击下,形成了“我很笨”的心理认知。

只有换一种表达方式,给孩子正面的鼓励和影响,才能扭转“孩子变笨”的可能。

电影《垫底辣妹》中,沙耶加是典型的的差生,学习不好,还整天把时间花在打扮消遣上。

然而面对这样的她,妈妈从来都没有骂过她,否定过她。

老师抓到沙耶加吸烟,要她退学,妈妈挺身而出,一直维护她“我女儿是个好孩子”。

面对老公对沙耶加的嫌弃和质疑,妈妈一个劲替女儿说话,称女儿有干劲,她很相信女儿。

当沙耶加备考遇到“瓶颈”哭着要放弃时,妈妈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抱住她拍着她的肩膀,有温柔的语气安慰“你已经很努力了,没关系”。

语言,是有力量的。它既能毁掉一个孩子,也能成全一个孩子。

一流的妈妈,总会用鼓励代替否定,用信任代替质疑,用尊重代替控制,用温柔代替命令。

要知道,妈妈的每一句话,都雕刻着孩子未来的样子。

著名心理咨询专家陈默老师在一次讲座中说到:

“让孩子愿意学习的前提,是妈妈要修炼到这两层境界:
一是做一个‘会疗伤’的妈妈,二是做一个‘定海神针’型的妈妈。”

多说正面的话,才能治愈孩子的负面情绪,给孩子真正“加油打气”的力量。

同时,妈妈也要意识到自己是孩子的教育资源,需要不断地自我成长。

让孩子安心,孩子的未来才能让人真正放心。

想做一个影响孩子终生,帮助孩子的好妈妈,请先从自我做起。

让自己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行中有善,孩子的脚下才有远方。

关注爱贝淘淘微信公众号,关注更多热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