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希望孩子成才本没有过错,但是如果对孩子要求太高,很容易物极必反,最后伤及孩子一生。
◆◆◆
来源 | 教育(ID: edu618)
儿子得了抑郁症,刚刚查出来的。
我整个脑袋都是嗡嗡的。
一边心疼,一边又担心治疗影响学习,明年就要高考了,这个节骨眼儿出事,将来可怎么办?
为了他能考个好大学,我特意辞掉了工作,每天在家研究怎么做饭有营养,还搬到了学校附近,直到接到了老师电话:
孩子这是怎么了?
感觉孩子心里压力很大,最近都不在状态,是不是家里出事了?
上半学期成绩都好好地,怎么这次月考,掉了200名?
孩子这是怎么了?
感觉孩子心里压力很大,最近都不在状态,是不是家里出事了?
上半学期成绩都好好地,怎么这次月考,掉了200名?
我才反应过来这段时间儿子的变化,我一直觉得,说话少了、饭量小了只是学习压力大,太累了而已。
我就搞不懂了,为什么他就学个习,就生病了?我和他爸,因为学区房这事儿,不知道吵了多少次,为了他我工作也辞了,现在买个菜都要讨价还价,他喜欢吃虾,40多块才一斤,贵得要死,但我隔几天就会做一次,我还不够好吗?
闺蜜在电话的另外一端,说到最后痛哭了起来,她23岁生娃,这十几年放弃职业上的晋升,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为什么到最后却是这个结果。像大部分父母一样,她不理解为什么突然之间,孩子就变了,就抑郁了。
很庆幸,我们今天谈论抑郁症,不再是像之前那样,认为只是“矫情”“演戏”“装给谁看”,我们真正认识到抑郁症是需要去医院,甚至需要吃药,不能坐视不理。
也很可悲,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第二位的病症,而且逐渐低龄化。
2019-2020国民心理健康报告,里面有一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
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约1成,其中重度抑郁率检出率约1.9%-3.3%;
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3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7.6%-8.6%;
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4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10.9%-12.5%。
换而言之,每10个孩子当中,就有1~4个孩子,患有抑郁症!
01
那些抑郁症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患上抑郁症,上了大学,生活却是停滞状态!
武汉某高校女生张晨(化名)患上抑郁症已经多年了,上了大学后,她的生活陷入停滞状态,思维变得迟钝,有些“痴呆”:不能思考、不能阅读、难以交流。“想死”的念头在脑子里经常盘旋;最后决定休学。
回家后,她努力的克制自己“想死”的想法,看恐怖电影、锁门坐在地上捶打自己的头部让自己冷静,但是效果并不好,后来有一次实在受不了,她用剪刀划伤了自己的手腕......此后,她经常躲进卫生间,用刀在手腕上,手臂上留下伤痕,让情绪缓和。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只能在自残后用衣袖遮住血痕,若无其事的和家人吃饭,装作一个正常人。
患上抑郁症,因压力过大吃头发
长15厘米,宽10厘米,皮球大小的毛发团,我们很难想象是从一个初中女孩儿的肚子里取出来的;而更难想象的是,小雨(化名)几乎每天晚上都躲在房间吃头发。
据小雨父母说,女儿曾患抑郁症,以前就会捡起地上的头发往嘴里塞,后来初三学习压力更大,吃头发的欲望也越来越强。
患上抑郁症,15岁女孩从 25楼跳下
自杀前,小曾(化名)坐在25楼顶层拍下了一张照片,配文是:世界,再见。
早在之前,她就已经表达过,自己不想活了,并且出现自残行为。
都是血淋淋的真实案例。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本以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快乐地生活,却不想陷入了抑郁的世界中变得一蹶不振,生命似乎和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让我生无可恋。
02
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孩子,提早抑郁?
我供他吃供他穿,又没有生活压力,怎么就抑郁了?
他要什么我都给他买,给他最好的条件,怎么就抑郁了?
为他放弃那么多,不打不骂的,怎么就抑郁了?
我供他吃供他穿,又没有生活压力,怎么就抑郁了?
他要什么我都给他买,给他最好的条件,怎么就抑郁了?
为他放弃那么多,不打不骂的,怎么就抑郁了?
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点是:这一届的孩子,本身就处于一个更容易抑郁的年代。
以前的孩子,普遍比较“傻”。
没有开玩笑,回想我们这一代人,乃至我们的父母辈,感知能力和现在的孩子对比是相较迟钝的,我们要解决的只是吃饱问题,也就是基础的生存需求。只要还能吃饱饭,天就塌不下来,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可现在,吃饭不愁了,马斯克的理论早就说过,当满足生存需要,我们就会对爱、安全感、人际关系的需求增强。
以前我们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大家踢罐子、躲猫猫、跳房子,都是一些真实的人际互动;现在哪怕是小区对门,也难打回招呼,大家都各忙各的。白天要上学,晚上晚自习,哪怕是朋友也仅靠着电子产品聚在一起,在人际关系上面,大多数孩子处于陌生和紧张的状态。
而信息泛滥时代,一下子接触到了大量的信息,这导致孩子提早开始思考人生——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一方面,是接触到大量信息后,对人生的疑惑,另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压迫。
以前父母对我们的要求,仅是你能自己养活自己,吃饱穿暖就行。但是现在经济升级,连带着对孩子的要求也蹭蹭蹭往上涨。
仔细看就会发现,孩子每天去上课的状态,和上班是一样的:老师就像领导,考试就是项目,成绩就是业绩。
不同的是,我们下班还能松口气休息,可孩子回到家,爸爸妈妈也变成了领导。在学校被盯着学习,在家也被盯着学习。
孩子的那根弦被拉得极紧,传道授业的老师会因为成绩,点名带姓的在全班面前批评你;慈祥可亲的爸妈会因为错题,马上变脸对你大发雷霆。
之前《衡水中学24小时》的视频火了好一阵
6点:早操
7点:站着晨读
8点:开始上课
12点:午餐时间间隙还要读书、背单词
13点:午休一会儿后继续上课学习
19点:学习复盘
22点:晚自习结束,准备休息
6点:早操
7点:站着晨读
8点:开始上课
12点:午餐时间间隙还要读书、背单词
13点:午休一会儿后继续上课学习
19点:学习复盘
22点:晚自习结束,准备休息
很多家长,甚至学校都点赞,说要效仿。但如果我把学习,换成大人的上班时间,每天凌晨6点到公司,22点下班,每月只放一天假,你愿意吗?如果不愿意,那孩子的想法也是一样的。
通往成功的路,的确是卷子铺出来的,时间堆出来的,但是我们也得承认,这是反人性的,一个孩子成长的需求有很多。我们给孩子提供机会,督促他学习的时候,也得让她缓口气。要知道,那些被父母压制的需求与声音不会凭空消失,它们早晚会以各种方式爆发出来。
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和妈妈宋倩的相处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
妈妈为了陪女儿高考,不惜辞掉工作,一心扑在女儿身上,要求女儿不能吃麻辣烫,要空腹吃海参,各种养生药膳;不能去天文馆、玩乐高,终极目标是:清华、北大、700分!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孩子的委屈和压力。
英子连续失眠,好多天连笑都笑不出来,甚至跳海轻生,最终诊断才发现得了中度抑郁。
在我们自以为投给孩子的都是光明时,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份光明,让他们身下产生了阴影。
我们不应该是孩子最亲的人吗?什么时候成为了孩子走向深渊的助推手?
03
不被父母接纳的孩子,将无法理解世界
适度的压力产生动力,过度的压力只会把人压垮。
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只是我们看过太多励志的故事,觉得只要挺过去就好了,忽略了自己的行为、话语是在给原本负重前行的孩子加码。
抑郁症孩子正在看书,医生夸赞:这孩子真用功。
而母亲紧接着泼冷水:用功,假用功!
一句“无心”的话,把孩子打入地狱,赤裸裸的践踏孩子的内心。学校已经够难了,同学关系已经够难了,没想到,回到了父母这儿,又是一道坎儿。
我们总说,家是爱的地方,一个孩子在老师、同学那儿受了委屈,回到家有父母理解开导,郁闷很快就会过去,因为被爱的孩子总能疗愈。
但如果一个孩子,被老师伤了,被同学伤了,回到家还要被父母伤,落到四面楚歌的地步,他的伤口只会越来越深,最后溃烂。
有的时候,父母管住嘴,真的可以救赎孩子一生。这可是带他来这个世界的人啊!杀伤力又何止是老师同学的百倍。
抑郁症访谈篇《灯火之下》记录了高中女生的抑郁故事。
主角纯子,在读高三。她说患上抑郁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学业压力会比较大,人际关系的压力也有,家庭里的氛围也不是很好。
整个短片纯子都在讲述这个世界对抑郁的偏见,但是在结尾处,纯子还是替抑郁症患者说出了自己的诉求:精神疾病更多的是一个无形的较量,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患者、医生、亲人、同事、朋友,都可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希望大家可以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关注,同时少一点质疑,多一分陪伴。
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包容,尤其是来自于父母的理解和陪伴!
奥里森·马登说:只有欢乐、无忧的环境才能催发能量、智慧与无限的可能性,而枯燥、冷漠与压抑的气氛,只能让孩子的心灵能量寂然,从此窝在某个角落一声不响。
04
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才有力量逆袭
综艺《少年说》中有一个孩子叫薛晓天,也曾身患抑郁症。
他说,如果不是因为父母,自己根本坚持不下来。
在最痛苦的时候,他想过要不要轻生,但是妈妈拉着他的手说:“咱们娘俩不是说要一起好好活下去吗?!”
他发病的时候六亲不认,会动手去打自己的父母,但是父母一直包容鼓励,让他重燃希望。
他整整休学了一年,但是这一年里,他终于战胜了抑郁,活出了自己。
希望所有父母都要让孩子觉得,面对抑郁,原来不是我一个人。
能拯救孩子的,从来不是多光明的前途,而是来自于父母坚定不移的爱。
去年高考,赵启琛走红。在高中他明明是全班倒数第一,结果却以705分考入清华!
在老师同学们差异时,他解释,自己一度压力大到失眠,甚至用走读来逃避学业的压力。好在他背后有理解包容他的父母:“父母从来没有责骂我、给我压力,在我迷茫失落的时候,他们总是不断鼓励我,给了我信心。”
赵妈妈说:“他考砸了,就找我发发牢骚,我就安慰他,给他拥抱。我也没别的办法,就这样一直宽慰、一直宽慰,一天天就过去了。”
中考、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就算没有父母的催促紧盯,那种沉甸甸的压力也无处不在,我相信,没有一个孩子会感受不到。
而在这时,如果父母只会步步紧逼,起不了任何作用,甚至容易催生出抑郁症。所以啊,还不如放轻松,接受现实,当孩子的“减压阀”。
正如教育家史宾塞所说:“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
这样,就算孩子成绩不理想,他的人格也会健全,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因为短暂的失败而放弃自己,不因为别人恶意的评价而认为自己真的差劲。
05
接受孩子平庸,是当今所有父母的一门必修课
面对教育行业内卷,所有父母都卯足了劲让孩子向前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能在学业上拔尖的孩子,确实是凤毛麟角!
大部分孩子一出生,就决定了只能成为普通人。
哪怕是高学历的父母,生出的孩子也未必能有多少成绩优势。知乎数据帝@chenqin曾用CHIPS数据做过研究,结果显示如果父母在考试方面十分厉害,处于人群的前3%甚至是前1%,那么在80%-90%的情况下,自己的小孩都会比自己差。
接受平庸,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是当今所有父母的一门必修课。
毕竟,比起为了成绩怒吼,孩子需要的是一个轻声细语,好好说话的妈妈;比起孩子的前途,更重要的是全家健康团结,只要孩子已经拼尽了全力,我们便应该客观去看待。
而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无论遇上什么事,抑郁也好,困境也好,无论接下来要面对什么,我们都要给孩子一个正向的善意的回应。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和妈妈在黑屋子里,突然大叫:“妈妈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妈妈说:“说了话还是黑啊,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善意的回应,就是希望,就是光。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1
作者:教育编辑部秦一。来 源:教育致力于为0~15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本文由教育编辑部原创,转载请联系微信号(ID:judushu)授权。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点亮“ 在看”,及时收到推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