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曾看过这样的场景:
在商场里,一个男孩正在和妈妈怄气。
妈妈大包小包,显得非常生气,在那里冲着男孩吼叫: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
原来,这个孩子和妈妈,正为买玩具的事情在“战争”;
但母亲没有妥协,似乎要和孩子杠到底。
像这种恐吓式的教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挺常见。
很多家长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你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
说者也许无意,但听者必然有心。父母也许不会知道,你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也许会对孩子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孩子的世界,父母就是他们的天和地,他们无法分辨大人话语里的真假;
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他们会拼尽全力,活得战战兢兢。
孰不知,这种恐吓本质上跟教育没有关系,它起到的只是“逼你服从”的作用。
父母脱口而出的“恐吓”,对孩子产生的危害,超乎你的想象↓↓↓
1
“恐吓式”的教育,对孩子有多残忍?
去年有媒体报道,广东佛山,一位7岁的女孩在商场里偷拿玩具。
妈妈得知后,立刻报了警,想让警察给女儿一个“教训”。
最后,小女孩在警察的劝说教育下,终于承认自己偷了玩具。
有网友认为,女孩母亲“大义灭亲”的壮举值得点赞:
“让警察来教育孩子,可以很好地让她认识自己所犯的错误,以后不再偷东西。”
其实,小女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熊孩子”。
她知道自己家庭条件不好,妈妈是不会给她买玩具,加上年纪小,难以抵挡玩具的诱惑,才会出此下策。
儿童心理专家李雪曾说:
“中国家长最大的误会,就是以为对孩子的恐吓能起到管教的作用。”
而实际上,这位母亲过激地“教育”,反而容易给孩子带来各方面的负面影响。
父母恐吓式教育,是破坏孩子安全感的第一步。
有心理研究表明:
经常受到恐吓的孩子,心理上会处于内耗状态;
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自卑、敏感、刻意讨好别人等表现;
产生性格偏差,而性格上的偏差,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有“天才少女“之称的青年作家蒋方舟就曾在某节目中袒露“童年阴影”。
从小的时候开始,父亲对她的教育模式就是经常性恐吓。
比如父亲经常和她“开玩笑”:
高高扬起巴掌对她扇过来,却在落下的瞬间,跟自己另一只手掌拍击。
她站在那里吓得不得了,父亲却自己大笑起来。
而母亲也会说“如果小孩子写作不勤奋,警察就会来把她抓走去坐牢”。
因为父母的恐吓,蒋方舟甚至不能听到警车的鸣笛声,一听到那个声音,就会觉得是来抓自己的。
蒋方舟曾说:
伴随着恐惧感走过了童年,后来长大了,发现自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面对同事和朋友时,不会表达真实情绪;
在两个人的感情关系里,也只会一味低头,习惯性地迁就。
父母动不动就恐吓孩子,这种“教育”方式等同于伤害,只会毁了你的孩子。
2
真正的教育,不是恐吓而是爱
曾创办两大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被人称日本“经营之圣”,他曾在著作中分享他母亲的教育方式。
稻盛和夫两三岁的时候,经常一哭就是两三个小时,妈妈就任由他哭。
因为妈妈觉得,这就是小和夫的一种运动。
妈妈会安慰他几句,但是一般没什么效果,妈妈就继续工作,让他自己哭。
等到稻盛和夫不哭了,妈妈悄悄过去看时,发现他钻到了小桌子下面,躺在地上看木桌上的花纹,边看边笑。
既然用哭闹来求关注的“阴谋”没有达成,小和夫只能自己找事儿做,结果就激发了他对至隐至微处构造的好奇心性。
而在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面对孩子的不停哭闹,不是发火,就是“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此类的话。
稻盛和夫母亲的做法,既表达了对孩子的关心,又不纵容他的胡闹。
这种“温和而坚定”的拒绝,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们的粗暴威胁,不仅不会让孩子听话,反而会让孩子哭得更凶,甚至在心里留下被抛弃的恐惧。
作家池莉曾分享她的育儿故事↓↓↓
她的女儿亦池在幼年时, 伸手碰翻了一瓶止咳糖浆,地板弄脏了,爸爸一见就恼怒;
学校的考试成绩单,只要不够理想的分数,爸爸当即就有难看的脸色;
父亲对孩子的乖戾脾气,一会儿晴一会儿雨,长期下来,让小亦池变得笨拙、迟钝和淡漠。
池莉决定,她不能改变孩子爸爸的性格,就从自身改变开始。
她要力戒自己身上容易冒出来的强势和专制,要狠狠地“溺爱”亦池。
当然,她的溺爱不是给钱给吃的,而是在任何时候都维护她、信任她。
渐渐地,亦池的性格弱点,顺利朝着有利的方向变化和进步着。
亦池也逐渐成为一个独具人格魅力的女孩。
在她所处的人群中,亦池看上去安静、温顺、淳厚、谦让。
其实,父母恼怒、拉丧着脸、发脾气时,对孩子而言何尝不是一种“恐吓”,而唯有爱,才是真正的教育。
家长懂得维护孩子的自尊,懂得孩子的感受并付出慈悲;
即使孩子犯错、被坏情绪挟裹时,父母也不吝啬温暖的拥抱和充满爱意的抚摸,孩子才会觉得安全感满满。
反之,父母用可怕的恐吓,则会让孩子的情绪更加无法自控,甚至留下一辈子的阴影。
3
比起吓唬,这3招更能让孩子“听话”
家长们之所以恐吓孩子,往往是因为孩子调皮不听话。
家长希望借用这种方式,迅速地让孩子听话,但孩子不但不会如家长如愿,还会引发非常不好的结果。
家长恐吓孩子危害很大,而比起吓唬,父母用这3招,更能让孩子“听话”↓↓↓
1.少说多做
当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大多数孩子都有推一下动一下,磨磨蹭蹭的毛病。
很多家长不停地在旁边催促,“快点拿出书本…快点写…”
而孩子稍微缓几步,没有按照父母的预期,家长一般会提出警告,无效的话就会说,“你再这样我就…”
孰不知,孩子要不然就手忙脚乱,要不然就一片茫然,不知该如何做。
其实,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少说多做。
比如想让孩子快点完成写作业的准备工作,家长拉着孩子的手,迅速提起书包,拿出文具盒,拿出笔、书本…
这一系列的动作完成,家长用正确的示范比语言上的催促和威胁,往往更有作用。
2.与孩子共情
当孩子情绪不好时,父母要懂得与孩子共情。
我们在孩子沟通交流中要改掉,“你不怎样,我就怎样”的负面句式,尝试用像“你如果好好怎样,就会怎样”的正面激励句式给孩子做引导。
首先我们要告诉孩子,“你的难过我知道,你可以好好跟我说,而不是总哭闹,妈妈或许可以帮助你…”
共情代表着孩子的情绪被体谅,被看见,被接纳;
父母允许孩子做适度的发泄,比起用恐吓去“堵住”孩子的情绪,反而更有效。
李玫瑾教授在提到青少年教育时曾提出:
“当孩子感知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时,他自然会平静下来。”
3.多陪伴孩子
很多家长在忙于工作时,孩子会总在一旁打扰或者吵闹。
其实,这是孩子在博取父母的关注。
孩子是在试探,到底父母的“工作”与他相比,哪个更重要。
很多家长或许会恼怒,脱口而出说,“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孩子只是希望被父母关注,如果你能暂停下手头的工作,抱抱孩子,或者陪他玩一小会儿,再和他讲道理,孩子反而会变得通情达理。
平时家长也要多陪伴孩子,满足孩子被关注的需求,在家长忙碌的时候,孩子自然不会无理取闹。
情感作家苏岑说: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养方式,是不用“威胁”和“专制”的态度,去教育他们。”
愿我们都能有强大的内心能量,能够用平静的心情面对孩子的“闹腾”,而不是用恐吓;
愿我们的孩子被坏情绪萦绕时,都能被父母的拥抱和爱包围,最终长成一个身心健康、能拥抱美好未来的人!
喜欢一定不要吝啬,
点一下“在看”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