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这几乎是一个伪命题。

很少有人能真正得到答案。

但我最近看到一个词很有意思,叫「育儿合伙人」。

老婆(老公)是你的合伙人,而孩子就是你们俩最大的客户。

养育孩子,就和工作一样,也需要关注用户需求,定期团建,及时复盘。

心和爱,缺一不可。

被一个孩子歇斯底里的哭喊声吓到了!

「钱,钱,整天就想着钱。」

「钱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面对妈妈,孩子哭得声嘶力竭,用尽全力喊出自己的心声,还打算用自己存钱罐里的钱来买妈妈的一天陪伴。

看得出孩子真是难过了!

但又怎样呢?几乎所有人都站在妈妈那边,「奉劝」孩子:

「孩子,等你长大了就知道钱真的很重要。」

「孩子,你还小,等你到了父母的年纪就可以体会父母有多么不容易了。」

是的,成人世界里永远没有「容易」二字,对于职场父母而言,更是如此。

明明努力打拼、任劳任怨,就想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安稳的生活环境。结果,自己的苦衷孩子体会不了,到头来还被埋怨「只顾着钱不陪他」。

家长肯定也委屈吧。

然而,我们也看到这个孩子如此歇斯底里的哭喊背后,暴露的是一颗缺爱孤独的心。

原来好父母,真的需要做到这三点:

察觉孩子的心

看到孩子口口声声吼着「钱,钱,整天就知道钱」时,我不禁想,假如妈妈平时多关注一下他,多察觉孩子心里的负面情绪和异常,这一次冲突会不会就可以避免?

还是说,妈妈压根就看不到孩子情绪激动的意图,而怪他不懂事?乱发脾气?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超级育儿师》里有个患眼疾的小女孩。

她脾气差、任性,做事情不专心,还动不动就发火,顶撞大人。

妈妈无计可施,只好指责、批评和惩罚。可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妈妈只好求助外人。

超级育儿师到场观察后才发现,孩子最大的问题,跟妈妈的「不懂」有关。

妈妈根本察觉不到女儿看不清东西内心的恐惧和慌张,还不断逼孩子做她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这些错误做法,让孩子在表达情绪时容易极端,影响了正常的社交生活。

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说:

「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父母的误判、不理解,总是不小心伤害了孩子,毁了他的安全感,还赔上了彼此的关系。

明明是最应该懂自己的父母,偏偏伤害自己最深,多可悲啊!

最容易伤害孩子的,不是给不了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而是不知道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爱和关怀。

真正好的父母,总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尝试去读懂孩子的心。

在拍摄电影《亲密旅行》时,沙溢的儿子安吉突然在片场崩溃大哭,场面十分混乱。

即便如此,沙溢也没有丝毫尴尬和不悦,迅速抱起安吉离开现场,耐心安抚。

原来,安吉在每一段哭戏中都动了真格,过分投入感情后就刹不住了。幸好爸爸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感受,给他一个安全的地方宣泄,允许他慢慢走出来。

这便是好父母应有的样子。

在育儿书《读懂孩子的心》里提到,当父母能够准确地读出孩子此刻的心情和感受时,他的情绪水平才会快速地下降,他才会恢复正常。

别把孩子的过激表现当成叛逆任性,他想要的,没那么复杂。

不过想要父母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情感,听懂他的话外之音。

唯有父母正确体察到孩子的细腻敏感,才有可能重新建立起和孩子沟通的桥梁。

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

开头的视频里,妈妈的一个举动刺痛了我的心。

当她看到儿子情绪崩溃地大吼大叫时,竟一点反应都没有?

也许她想着,自己静静看儿子发泄,默默忍受那份不被理解的痛苦就好了。可在我看来,妈妈不应该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应该积极回应孩子所表达的内心。

要知道,当孩子极力说出内心感受时,父母是需要回应的,假如做不到或没理会,孩子受的伤不亚于缺少爱。

就像心理学上著名的「静止脸实验」

实验前,妈妈和孩子开心地互动着,孩子有什么需要,妈妈都积极回应。

而在实验开始后,妈妈瞬间收起笑脸,面无表情,不管孩子怎么「逗」她,她都一脸漠然。

这样的「不回应」,让孩子感到无比不安,最后崩溃大哭。

年幼的孩子,尚且能够用哭闹去寻求回应。

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积极的回应,自己努力传递出来的信息不被父母接住,就很容易形成绝望的底色,认为努力表达都没用,慢慢麻木,失去爱的温度。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过:「当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见的时候,它就会变成热情和爱;当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见,就变成黑色的。」

所谓父母的积极回应,就是一种生命力的看见,情感的交互,爱的流通。

好父母,总要学会积极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不是习惯性用「嗯」、「啊」、「哦」去回应孩子,而是让孩子知道:

「你的想法很重要;」

「你的问题我有在认真听;」

「你的困扰我一起想办法解决……」

只有对孩子提出的需求敏锐、及时正面回应,孩子内心才有更多的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信任感。

把孩子的事当回事,放下手中的东西耐心专注聆听,孩子定能感受到爱和关注。

高质量的陪伴

说到底,视频中的男孩需求很简单,就是想妈妈别忙着赚钱,多陪陪自己。

其实,这要求一点都不为过。就算我们忙于生计,留给家庭的时间有限,很难有大把的机会和孩子相处,但也不要把忙碌当成借口。

收起亏欠感,陪伴孩子的时间与长短无关,更重要的是质量。

一次访谈中,郭晶晶透露了丈夫霍启刚一条超赞的「育儿法则」。

不管工作多忙,霍启刚都会抽空回家陪陪孩子。

除了霍启刚这样的好爸爸外,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两个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也严格要求自己每周要抽出两天时间送孩子们上学

合格的父母,从来都不嫌陪孩子的时间少,而是更懂得把日常里零碎的时间拼凑起来,见缝插针地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这就是《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的作者罗宾森说的「黄金时间」。

「给予孩子润物细无声的关心与呵护,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这才是真正的黄金时间。」

该怎么做呢?在这里,分享三个比较好的做法:

第一,把「陪伴」安排到自己的日程表里

调整自己的心态,别过分内疚自责,摆好家庭和工作的位置,把家庭事务尽可能规划到自己的计划里。

让孩子知道,即便父母很忙碌,但也愿意抽空陪他出去玩、旅游或者吃饭。

特别是孩子的生日、家长会、演出、考试比赛和节日等,这些对孩子而言很重要的时刻,父母尽可能提前规划时间,把它空出来,就算做不到,也要提前说明原因。

第二,陪伴时高度专注

哪怕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也不要边陪孩子边做其他事情,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不重要,和父母间总有各种「第三者」。

鼓励父母计划陪孩子前,先安排好工作,分清楚两者的时间,能让孩子感到被尊重。

就算只有几十分钟,放下手机和其他杂事,单纯跟孩子一起,畅聊或享受难得的美好时光,才能培养彼此的感情,让关系变得亲密无间。

第三,早起或睡前问候、关心孩子的生活

不管是开启新的一天,还是说晚安的时间,请好好利用这短短的相处。

如果可以,请在早晨上班前跟孩子互动、对话,彼此一觉醒来都比较放松,沟通有利于情感的促进。

不行的话,就在晚上睡前安排一段亲子时间,聊聊当天的生活和感受,既放松了心情,也传递出爱。

要是这两个时间都不小心错过,也请打个电视或通个视频,让孩子知道父母始终关心着他们。

其实我们的孩子,要的并不多。

在他的世界里,父母就是自己的全部。

父母的洞察、积极回应和高质量的陪伴,是孩子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唯有做到这三点,孩子的童年生活才会有温暖、美好的回忆。

即便父母再忙,没有多多的时间陪在他身边,他也知道自己是重要的,无人能比,无事能替。

有这份确信,孩子终能内心充盈、踏实笃定地走过人生每一个时刻、踏足未来每一个阶梯。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

别忘了文末 【点赞】【在看】噢~

作者:一乔,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永葆童心的青椒。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tougao@ksjgs.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3700万孩子听故事大全,爸妈的育儿宝典,转载已获授权。作者:安语时,家庭教育指导师,媒体专栏作者,理性与感性、优雅与邋遢完美结合体。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