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中,柴静曾这样写道:

真相往往就在于毫米之间,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精确地移动一毫米,却要花很多时间和更多力气,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

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求真也是一件笨重的事。

不久前,发生过一件事儿。

因为我当时忙于写其他,再加上当时很多媒体的报道,都比较笼统,我也没有动笔写。

几天前,这个事件的主人公,低调接受采访,全景又客观地讲述了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

这几天,我每天睡觉前,都会想到这个事件:

作为一个边写文边鸡娃的老母亲,我觉得这件事里有太多地方,值得我们这届父母好好揣摩和学习。

我要是不把它写出来,就到了茶饭不香、睡觉不安的地步。

它,就是重庆10岁男孩和奥迪车的故事。

01

担责,还是耍赖?

这本来是一个“熊孩子”的事件。

国庆长假期间,生活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的父亲刘涛,正带着一家人在外游玩,突然接到了片警邹兴华打来的电话:

他所在小区的停车场,停放的一辆奥迪车,车门和后备箱有好几处严重划痕,警方调取了监控。

监控显示:

奥迪车停放的这几天里,只有刘涛的儿子小新,曾近距离靠近,且有伸手触碰车的动作。

监控

奥迪车主坚称,车停放在这里之前,没有任何划痕。

刘涛一听:

这不是小事儿。

他赶紧带着儿子赶到现场,看到奥迪车确实遭到破坏,监控也确实拍到了小新在奥迪车周围转悠的镜头。

奥迪车的划痕

作为思维严谨又善于推理的程序员,刘涛从儿子的身高和划痕的力道,觉得不像是10岁的小新干的。

他生怕自己陷入护犊子的偏见,所以在众人围观中,当场问儿子“是不是你划的”。

少年肯定地回答“不是”

但,围观人群的怀疑揣测和议论纷纷,让少年很快就在委屈中变得烦躁崩溃和底气不足:

有罪推论和不嫌事儿大,是全球吃瓜群众的通病。

何况,监控在那儿摆着。

如果,这种事儿,发生在我们身上,为人父母,我们会怎么做?

父亲刘涛用教科书级别的家教,给了我们 第一步的答案:

让家人先把孩子带走。

为人之父,不管这事儿,是不是孩子做的,他都有责任先替孩子扛下来。

而不是,在死不认账或争论不休中,让孩子目睹大人们之间的龌龊或闹剧。

“如果真是孩子做错了事,应该由我们家长承担责任,在孩子有安全感的情况下进行教育;

如果孩子没有做错事,在这种场合,我也不能用‘闹’的方式解决,这样会给孩子留下错误的印象,以为解决问题就是靠闹。”

关门教子,出门父责。

是也。

但,这位父亲教会我们的,不止这些——

02

怀疑,还是信赖?

儿子小新被家人带走后,刘涛在片警邹兴华的见证下,按照奥迪车主的要求,赔偿了人家3500块钱

这不是一笔小数目。

但回到家后,刘涛没有因为这笔钱,对儿子进行任何指责、讯问或殴打。

他是一个注重事情本身而拒绝矛盾扩大化的父亲。

进屋后,他心平气和地和儿子沟通了两件事:

不管到底发生了什么,爸爸把钱先垫付了,这件事儿暂时告一段落;

虽然事情暂时解决了,但真相对爸爸很重要,所以你要告诉爸爸,当时到底什么情况。

在这里,刘涛再次给了我们教科书级别家教的第二步

如果孩子疑似犯错,相比苦苦追问真相,对孩子接纳更为重要。

因为,我们接纳了孩子,孩子才会在被爱中,带我们找到真相。

这一次,小新还是坚定地告诉爸爸:“真的不是我做的。”

再次听到儿子否定的答案后,刘涛十分肯定:

儿子是被冤枉的。

这不是一个老父亲的盲目自信,而是多年养育陪伴给他的底气:

儿子还没有出生时,刘涛就看了很多育儿书,为当好“爸爸”这个职业,充电学习。

儿子幼年,他工作忙,妻子在家带孩子。但再忙,他下班回来,都替妻子分担养育和家务,陪小家伙至少一个小时;

再后来,儿子大一点,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父亲形象时常站在身旁,给予能量和引领,刘涛辞去工作,全职带娃,支持妻子出去工作。

这对夫妻,轮流带娃、共同支撑,也不愿缺席孩子成长。

而刘涛这样的丈夫和父亲,就是妻儿的天地和后台。

刘涛和儿子小新

在奥迪车事件之前,刘涛为了维护儿子,还曾和学校老师闹翻脸,被老师踢出家长群。

他们父子之间,有着强韧的情感纽带,也有着稳固的基本信赖。

正是这样的信赖,让刘涛决定还儿子清白。

但,如何还儿子清白,绝不是仅仅靠一个父亲的力量,就能完成的——

03

搪塞,还是较真?

刘涛有了判断后,再次和片警邹兴华进行了沟通。

这是他教科书级别家教的第三步

借助外力,把家庭内部的信赖,转化成少年对公权的敬畏。

但,这里面是有很大运气在:

事情已经处理,赔款已经到位,如果片警邹兴华不愿趟这潭水,也无可厚非。

幸运的是,干了大半辈子基层民警的邹兴华,偏偏是个特别认真负责的人。

10岁小新当着他的面儿,坚决否定的态度,让老民警内心不安:

冤枉一个孩子是容易的,难的是,让他信仰法律。

所以,在处理窃案、斗殴案、纠纷案的间隙,48岁的老民警用休息时间,历时3天,看完了奥迪车停在刘涛所在小区那几天,40多个G的监控视频。

他不错过任何一个画面。

就像他不愿错判任何一个好孩子。

小新在奥迪车旁边待的那5分钟,他放大看了很多遍,最终确定:

小新在奥迪车旁边时,手一直在裤兜里揣着,几乎没有掏出来,没有做划车的动作。

老民警邹兴华

得出这个结论后,邹兴华拨通了父亲刘涛的电话。

在邹兴华的提示下,刘涛才得知,就在小新靠近奥迪车之前,奥迪车主曾开车去过一家商超的地下车库。

在派出所的协调下,刘涛当即开车跑到那家商场,调取了地下车库出口的监控录像。

这里,刘涛又给了我们教科书级别家教的 第四步

关于孩子清白和信誉的事儿,千万别怕麻烦。

如果,就连父母都放弃为孩子讨要公道,那么维权和抗争的种子,就不会在一个孩子心头生根发芽。

结果,没有让人失望。

商超车库的高清录像,清晰拍下了这样一幕:

奥迪车,在和小新有交集之前,车身就有明显的划痕。

确凿的证据面前,奥迪车车主只好退还了刘涛那3500元钱。

这不是3500元。

而是一位父亲和一名警察笨重的追寻之后,得到的精确真相。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那么我们也不会知道。

因为,人性之光和舆论之剑辉映,让这个故事有了更温馨的结局——

04

炒作,还是退场?

事情真正解决后,刘涛又和儿子进行了一次沟通。

他没有去过度解释其中的是非曲直,他只是以一个10岁少年能理解的视角,告诉孩子:

钱退回来了;你没有欺骗任何人;你的诚实引领爸爸和警察找到了真相。

这是刘涛教科书级别家教的第5步

肯定孩子的价值,让孩子从事件和经历中,得到阳光而正面的信念。

因为,孩子的改变,从不来自大人夸大其词的恐吓或赞扬,而来自从经历中撞击反弹回来的自我和感受。

“我很重要。我的感受很重要。我在大人心目中很重要。”

再也没有什么比这种认知,对孩子更重要。

然后,刘涛和家人又把此事告诉了重庆当地的媒体。

民警邹兴华上了报纸。

尽管,自媒崛起、网红频出的年代,看报纸的人不多了,但刘涛一家的感恩,让人动容。

这感恩,不仅肯定鼓励了尽职尽责的老民警邹兴华,让他下次再碰见诸如此类的事件时,依然下笨功夫追寻,还良人一场清白。

这感恩,更让10岁少年小新明白:

诚实不会被负。

好人终有好报。

重庆当地媒体报道后,这件事通过网络和自媒的传播,一度上了热搜。

媒体当时的报道

但,刘涛并没有像别的家长那样,趁机炒作一把,给自己的IP加V,拿这件事博取流量。

舆情汹涌时,他没有接受采访,安静地选择沉默。

就像他,一如既往的有原则、有底线的正面教育那样。

这也是他教科书级别家教,留给我们的第6个思考:

不管任何时候,都别拿孩子当谋利的工具。

所谓好父母,就是该出手时出手,该退场时退场。

直到后来,舆情冷却,他才第一次开口,还原事情来龙去脉。

而我,从这个温暖治愈的故事里,得到的更多——

05

思考,还有馈赠。

小新的故事,是我近来读到的最好的家教范本。

但这个范本,又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

倡导正面教育的珍·尼尔森博士,有句话在心理学领域流传甚广:

一个孩童,自出生起,就该被满足的两个需求——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归属感,就是和父母建立的天然而强韧的链接,遭遇危机,让孩童相信自己有退路。

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就是得到周围环境的公平和善意,心怀阳光,让孩童放心去成长。

如果,这两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孩童大概率会在被抛弃、被忽视的毒性羞耻感中,陷入自卑、恐惧、怀疑和仇恨的孤岛。

甚至,对身边亲人和整个社会充满敌意。

那么,满足孩子的这两个需求,都需要哪些支撑呢?

少年小新和奥迪车的故事,从一个小切口,向我们馈赠了这样3个礼物

①来自家庭的爱和信赖。

爱和信赖,构成真爱,是一个孩子能量和信念的源头。

小新就是在父亲刘涛稳妥而安全的爱里,坚持实话实说,最终得到清白。

不难想象的是,如果一开始,刘涛就对小新不信赖,当众怀疑羞辱自己的孩子。

甚至在赔偿奥迪车主后,因为心疼钱而气急败坏地殴打孩子必须认错。

那么,没有犯错的小新,就会在屈打成招中,对父母、对法律、对社会,产生深深的怀疑。

怎样培养一个孩子的价值观?

父母做好自己,给予孩子全然的爱。

②来自公权的公平正义。

一个孩子的成长,源头在家庭,但不仅仅在家庭。

因为,孩子迟早要走出家门,要历经诸事,要用小小的身躯和明亮的眼睛,去体察所处的环境。

孩子是家庭的产物,却受环境的熏染。

所谓环境,又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

学校的老师,警亭的警察,小区的邻居,社区的干部,医院的医生,报社的记者……

这些人,都是孩子观察并确认环境的窗口。

如果民警邹兴华因为忙碌或疏忽,没有花费那么长时间看监控,即便家人相信小新是清白的,小新依然会失望:

不分青红皂白、不愿追查真相的环境,如何给一个少年对善美的渴求?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

前提是,我们给孩子一个怎样的中国。

③来自人群的善和温暖。

“当你诬赖一个孩子时,你其实正在犯罪;

当你靠近一个孩子时,你其实正在救人。”

据说这起事件刚发生时,不少围观者以小新为反面典型,去教育自己孩子。真相大白后,他们又开始指责奥迪车主。

这段时间,各种反转事件,让人应接不暇,也残忍地夺走了一个孩子的性命——几天前,上海高三女生因为被贴上“早恋”“作弊”的标签,选择跳河自杀。

在面对孩子的事件时,愿我们都能慢半拍,不乱扣帽子,不乱贴标签,有所行动,给予善意,救人性命。

毕竟,少年的船小,承受的恶意有限。

我们都曾是少年,不该成为压倒少年之船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该变成明媚的光,化身温暖的风,守望蔚蓝的海,推动少年的船,走得远,走得正,走得稳。

喜欢今天这个温暖的故事,愿你们点个【赞】+ 【在看】,分享】出去,和更多人一起成长

作者简介: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