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公众号:阅读第一(ID:Readfirst)

家庭,是一个随时会被暴怒、歇斯底里所包裹的空间。

作为父母,我们明明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也试图充满耐心,可是我们的情绪总在鸡飞狗跳的瞬间被点燃。

“你怎么一天到晚只知道打游戏?

“你做什么事都那么磨蹭。”

“这道题跟你讲了多少遍还不会,你怎么就这么笨!”

我当年年级第一,怎么就生出了你这个榆木脑袋!

被愤怒包裹时,我们的语言变成锋利的武器,就像钉子一样“敲”进孩子的大脑,希望眼前的孩子变得乖巧、顺从、聪慧,但结果背道而驰。

有些孩子在我们的言语震慑下,似乎真的变得乖巧起来,但我们鲜少关注他们的真实情绪。

当一个孩子面临父母的羞辱时,他的内心世界究竟在想什么呢?美国教育专家法伯与玛兹丽施告诉了我们答案。

有些孩子会讨厌自己的父母,想到报复。

有些孩子学会了“硬刚”或者撒谎。

还有些孩子变得自卑、郁郁寡欢。

而长期遭受父母辱骂和语言暴力的孩子会变得怎样呢?

教育专家李玫瑾在针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调查后发现, 长期遭受辱骂的孩子会出现性格缺陷,其中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经常“暴躁”,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

以上是教育学家们的分析与数据,而回归到现实生活里,由于错误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太多让人心碎的家庭悲剧。

就在上周(11月13号),南京一名中学生拿刀杀害了自己的母亲,起因系男孩在做作业时,遭遇母亲辱骂,两人发生争吵。

纵然,在浩瀚的家庭里,以上极端悲剧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浓缩到一个具体的家庭里,却是100%的灾难。

北京市一项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自己的父母。

“那么,难道我们的孩子真的一点重话都说不了吗?我们批评孩子也是为了孩子好”,对此,众多家长发出类似这样的困惑和担忧。

事实上,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批评本身,而是部分家长在沟通时,喜欢“心口不一”,学不会好好说话。譬如,看到孩子不小心闯红灯,明明担心孩子遇到危险,脱口而出的却是“跑什么跑,当心撞死你”,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而这样的沟通方式给我们的亲子关系带来严重的伤害。

好好说话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蔡康永曾说,“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

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讲道: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法的语气和方式。”

尊重、情商、沟通的艺术,作为父母,在面对成人世界时,我们似乎可以做到“谨言慎行”,但面对我们的孩子时,耐心可以被轻易击垮。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教育内卷和“军备竞赛”下,现在的孩子们面临的压力和竞争之大,我们应理解并体恤他们的不易。

这几天,读了教育经典丛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后,深觉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考验的不仅是耐心还有“技巧”。

这本书由 法伯与玛兹丽施所著,20年间被译为30种语言,并长居《纽约时报》亲子类畅销书排行榜。这本书没有空洞说教,而是由大量的翔实案例展开,对家长来说借鉴意义很大。特别是在“鸡娃”时、陪娃时,父母们该“如何处理愤怒”?“如何惩罚”?“如何夸赞”?希望你看完后也会有所收获。

01

关于愤怒,用我代替你

养育孩子是一个高压工作,孩子可以分分钟将我们激怒。

就像一个职场妈妈告诉我们,面对熊孩子时,她时常要跟心里的那只怪兽战斗。

“每天我都会发誓今天会不一样,今天我会是一个热心、耐心、充满爱心的父母。但每天,我又都变成一个可怕的、歇斯底里的疯子。但每次吼完孩子后,我又会感到无比内疚,这种心境几乎每天都在周而复始。”

你怎么回事!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又这样做!

你老是这样!

人在愤怒的时候,身体会分泌压力荷尔蒙,脱口而出的第一个词是“你”。家长们的意图通过这种直接的指令,让自己的想法迅速被传达。

但对于孩子而言,这些带着指责的“你”就像一把尖刀。孩子的第一反应不会是反思自己错在哪里,如何改正,而是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防卫和反击上。

你什么都怪我!

你又来说我!

一切都是因为你!

你讨厌,我恨你!

尽管父母们都在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但父母们毕竟不是“圣人”,他们会愤怒、会生气、会情绪失控。那么如何做,家长们既能恰当“释放”自己的情绪,又能不伤害到孩子,且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呢?

“用一个词语表达”;“尽可能用我代替你”,法伯与玛兹丽施在书里这样建议道。

譬如,你提醒过孩子很多次不要把书包扔在地上,离开浴室的时候要关灯,弟弟在睡觉的时候不要发出噪音等等。此刻,家长们不需要喋喋不休,而是用简单的一个词把自己的怒气吼出来。

“杰克, 书包!”

“杰克, 灯!”

“声音小点,弟弟在睡觉!”

另外,家长们还可以用第一人称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加上你期待孩子怎么样。

“我不希望我总在找剪刀,我希望所有东西使用过后,物归原处。”

“我不希望你一回到家就看电视,我希望你优先处理自己的作业。”

“我不希望你总和弟弟争吵,我想看到你们和睦相处。”

如果孩子们没有感受到个人攻击,而是感受到别人的需要的时候,会更容易接受,并反思错误本身。(这一点,在成人沟通中同样适用)

此外,在这里再次强调记得千万不要用贴标签的方式来羞辱孩子。

“你真是个自私的坏孩子”

“你这个白眼狼。”

“为什么要生你来祸害我。”

...

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说,在孩子心灵世界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如果父母认定他是个自私的坏孩子,那么他就会变得自私起来;如果父母常说他蠢,他就会真觉得自己蠢;如果父母说他没用,那么他就真会觉得自己没用。

试想想,连最亲的父母都不认可自己,何况外人呢?他们的自信心又何以建立呢?

行文至此,我们来做一道测试题吧。

假设孩子早上上学出门时,又把作业落在书桌上,你会如何对他说?

A、吉米,作业

B、吉米,回来!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看看什么东西忘桌上了

C、花了一晚上写作业,跑出去就不管了,你可真行!

如果你的答案是A,那么祝贺你在“好好说话”上,又前进了一步。

02

关于惩罚与合作,运用“五步方法论”

有些家长会担心,如果不严厉批评自己的孩子,孩子不会长记性,下次又会犯同样的错误怎么办?

记住,我们对付的不是孩子,而是问题。

那么,有没有代替惩罚的方法,可以激励孩子做事有担当呢?《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作者在书里介绍了一个“五步方法论”。

第一步:认真倾听并且回应孩子感受和需要,不要批评他所说的,鼓励他把所有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要(这部分尽量简短)

第三步:邀请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第四步:写下孩子所有的想法,不要对想法的好坏做评价

第五步:共同挑选出哪些想法你们不接受,哪些能接受以及你们计划如何执行

具体如何操作呢?

假设一个场景,有一天,你的孩子在学校打了班上同学,并被老师告状。结合“五步方法论”策略,你首先应该做的是 倾听孩子

在第一步倾听中,你和孩子对话可能如下:

“老师告诉我,你在班里不干正事,我想听听你有什么要说的。

“因为吉米用尺子打我的头,所以我也打他。”

“吉米这么对你,你不得不回击他,还有其他的吗?”

“还有,老师从未让我回答问题,我只好干坐着。”

“所以,你在班里不干正事一部分原因是吉米,一部分是老师没有向你提问。”

第二步,你可以用尽量简短的话说出自己的感受,譬如,“自己的儿子在课堂上表现不好,让我好不开心。”

第三步,邀请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这时候,你可以这样说,“我们一起想想办法,看看有没有可能想出一些办法,把学校的事情解决好。”

第四步,让孩子把办法都写出来。

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有很多稚嫩的想法,譬如转学、换班、换座位,这时我们应该不加评论,而是认真倾听,写下他们的诉求。

第五步,也就是最后一步,我们需要和孩子对以上“诉求”和解决方案,进行一步步拆解,并分析其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这样通过共同协商出来的结果,孩子更容易遵守,也更容易产生责任心。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的亲子关系并不是由错误及“惩罚”构成。更多时候,我们是想让孩子养成某一个好习惯,或者就某一件事情达成共识。

譬如,有些孩子不爱做作业,一到时间就故意拖延,不是说想睡觉、头疼、就是说肚子痛。

在这种情形下,你可以把问题交给孩子,让他自己参与并做决策。

首先,刚开始你可以这么对他说:“在学校学习了一整天,回到家还要做作业,确实很让人头痛,真希望学校不要布置作业。”

这样说的目的是让孩子觉得你是和他站在一边的,他会觉得你能理解他,而不是站在老师一边反对他。

接着,你可以让孩子谈论一下他的感受,譬如不喜欢哪门学科?哪门功课最让他厌烦?要考虑到是不是这些功课对他来说太难,让他产生挫败感。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让他逃避作业。

倾听完孩子的想法后,接下来你可以做个总结:“不交作业老师会不高兴,我们需要找一种痛苦最小的方式来完成作业。”

然后,你们拿出笔和纸,写下你们想出的所有问题和办法。即使有些想法很可笑,但也要写下来。所有的想法都写完之后,他会从中选出双方都接受的办法。

无论最后,他选择了哪一种,记住“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和“逼他做出承诺并遵守”,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当然,就算孩子自我做出选择后,他之后依旧可能还会抱怨作业,这时候他的感受还是需要得到你的安慰和回应。

在书本里,作者还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

安妮和凯蒂是一对姐妹,她们出去玩时,都想坐在副驾驶(爸爸旁边),并为此发生争吵。他们的爸爸开始提议,去商场的时候姐姐坐前面,回去的时候妹妹坐后面。但两个孩子不肯依饶,依旧争吵不休,接着他们的爸爸提议让她们自己商量并想出解决办法。

最后,出乎意料的是,她们想出一个奇妙的主意,姐姐是8岁(偶数),妹妹是5岁(奇数),她们决定按日期的奇偶数来决定谁坐在前面。

从以上案例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点,第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第二要相信孩子的自我决策能力;第三,要把问题交给孩子,大人往往只需要做引导作用。

03

关于夸赞,一定要具体

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收受到家长夸奖和很少受到家长夸奖的孩子,前者长才率比后者高5倍。

然而,关于夸赞,不少人的“误解”在于以为赞赏就是“天花烂醉”似地说孩子好话。

“你一定可以的,你是最棒的。”

“你是最聪明的。”

“你太了不起了。”

事实上,孩子比我们大人想象的更敏锐,对于“评价性”或者过于夸张的夸赞,孩子是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虚伪”或者言过其实的,而且过度的夸赞,也会让孩子倍感压力。

如果我们想要鼓励孩子,继续坚持下去,就需要避免一些带有“评价”含义的词,像“好”、“好极了”、“真棒”、“最好的”。 相反,我们可以用一些具体的词汇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或者描述你的感受

譬如,以下两个案例中,B选项是更为真诚的,也更能帮助孩子建立信心的话语。

A:你是整场演出中最棒的一个。

B:从你站在台上的那一刻,全场观众就一直欢呼,并认真听你的每一句台词。

A:你总是乐于助人。

B:你看我很忙,就主动收拾桌子。我真的非常感谢!

总而言之,我们的夸赞要由衷、要具体,要尽量避免赞美整个人,而是要赞美具体的行为。

此外,还有些父母心中有一个“完美小孩”画像,错把一些优点当成缺点。譬如,父母们会抱怨自己的孩子敏感、胆小、好动。但仔细想来,这些看似负面的标签就真的是缺点吗?

拿敏感来举例,敏感的孩子会非常在意他人的感受,会富有同情心,而且富有艺术天分。而胆小的孩子懂得判别危险,逻辑性往往很强;好动的孩子体力充沛活力无限,行动力和勇气往往都很强。

所谓十个手指各有长短,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他为人热心,总为他人着想;有些孩子数学能力不强,但他写的字很漂亮;有些孩子没有艺术天赋,但他爱好运动。只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都会有独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如果我们的孩子没什么可赞赏的,该怎么办呢?

假设一个场景,校车已经在路上了,孩子仍然在磨磨蹭蹭。这个时刻,我们几乎要忍不住朝他们发火:“你为什么穿衣服永远都这么慢?看看你!校车来了,你还磨磨蹭蹭,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向孩子描述他们已经完成的部分。

“你看看,你自己穿好衣服,吃完早餐,刷了牙,就只剩下找到袜子和鞋,然后就可以准备出发了!”

如此指出他们已经完成的进度,不管有多少,都会带给孩子继续坚持的勇气。

04

结语:从对话开始做出改变

这本书还有其它很多有趣的案例。

譬如我们该如何面对一个撒谎的孩子。要知道, 孩子撒谎通常代表了“愿望”或者“恐惧”。作者告诉我们与其指责孩子的“谎言”本身,不如针对“愿望”或者“恐惧”来处理。

妈妈:你把花瓶打碎了

孩子:不,我没有,我发誓

妈妈A:不要对我撒谎,你这个小骗子,我亲眼看到你打碎的。

妈妈B:我知道你希望它没有发生。杰克,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不要在客厅踢球,现在我们该如何收拾这个残局?

在以上情景中,妈妈B的说法无疑是更为有效的沟通方式。 父母们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骗子”的标签,而是应该接纳他们的感受,让他们有勇气跟我们说出事实并承担责任。

又譬如父母做饭的时候,孩子总是想着看电视或者玩手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很想听故事,让孩子读给自己听。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不仅孩子词汇量增长,更喜欢阅读,亲子关系也更为和谐了。

这本书不足以解决所有的亲子问题和矛盾,但它至少告诉我们, 好的沟通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会养育出“听话”的孩子;而错误的沟通方式不仅会“毁掉”孩子的性格,还会毁掉本该和谐的亲子关系

而从今天起,我们可以从“对话”开始,做出改变。

“阅读第一”,50万中国精英家庭成长聚集地。由崇尚“终身学习”,爱阅读爱分享的妈妈Bonnie创办,专注于英文学习、阅读以及思维素养。一家不端、不装、有趣、有料、有观点的教育新媒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