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今天分享一篇观点独特的文章,有点长,但值得花10分钟时间一看。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作者虽然毫无保留地支持减负政策,但是他本人的4个孩子都培养得很优秀:大儿子7年级就能写一万字的英文小说,三儿子在幼儿园就拿了小学一年级的数学金奖,平时和孩子聊的都是博弈论、贝叶斯定理、蒙提·霍尔悖论,也会请在线老师补课。
为什么各种社交平台上,几乎所有人的发言,都在强烈地反对教育部减负的种种措施呢?
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反对者,对教育部的政策定位有明显的偏差,对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严重的误解,对于教育能给自己孩子和家庭带来的作用,更加是有着过于美好而又十分错误的判断。
让我再次说明一个反直觉的判断,教育部不是负责教育的,教育部是负责教育公平的。
很多人非常本能地认为,只要我家孩子还得在校外补课,那就是教育部没有把教育管好。
只要教育部还在主张减负,主张不排名不多留作业不补课,孩子在学校学不到东西,每天早早放学,让作为家长的自己疲于奔命,那绝对是国家的教育政策出了大问题。
而只要我家孩子上不到最好的学校,那这个教育肯定就是不公平。
这些想法完全错误。
要知道资源是有限的。
就算把一整年的财政预算100%地投入教育,依然会是有些人学得多有些人学得少,而永远是绝大多数人学得少;
依然会是有些学校好有些学校差,而永远是绝大多数学校差。
因为学生的和学校的优劣,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无论政策和资源投入了有多少,都不会改变这个相对的差异。
1
教育公平到底是什么
我相信你看到这里,一定会气得拍着桌子反驳说,孩子在学校根本学不到东西,这还怎么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劳动力?
这样的反应,一般是因为这些反驳的人,在一线城市或者是省会一级的城市待太久了,已经失去了对社会的基本感知能力。
国家需要最多的劳动力,是上海外滩的金融精英,是北京国贸的外企白领,还是深圳的互联网高级码农?
都不是。
所谓合格的劳动力,顶天了,也就是富士康生产线上的工人而已,更多时候,可能只是一个能说会算的餐厅服务员、超市收银员,或者是一个能使用智能手机有效工作的美团小哥、滴滴司机、顺丰快递员。
那么以上的劳动力,有什么样的知识是现今的义务教育阶段培养不出来的呢?
说得绝对一点,只要他们能读完初中,这些知识就都有了。
所以教育部的减负就是为这些人服务啊!
而不是为北京上海的知识分子家庭和中产阶级孩子的超前学习服务的。
如果你是教育部的老爷们,你是更希望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大城市的孩子学量子力学或者是学西班牙语用,还是更希望把资源先确保每一个孩子都有书念,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慢慢扩展到十二年义务教育。
我觉得只要稍微理性一点,这些大城市的精英们应该不难理解现在的政策取向。
但偏偏就是因为关乎到自己和自己孩子的利益,往往就模糊了双眼。
波士顿最好的走读学校之一 Noble and Greenough School
2
你不是制定政策重点考虑对象
不好意思,我就在这里干脆说得再直接一点。
如果你能在媒体平台上发出声音来抱怨现在的教育政策,哪怕是一个微博,一条朋友圈,那么你感觉到的不公平,恰恰就是国家教育政策所追求的那种公平。
如果我们要看微博或者是朋友圈关于教育的发言的话,你会发现很多互相矛盾的说法。
有些人说像我这种普通人家,学校学的不够,还要花大价钱出来补课,根本就负担不起啊。
有些人说像我们这种中产阶级,唯一希望的就是孩子有点出息,现在课都补不上,还给不给我们活路了?
也有人说我不就是有了点钱吗,本来孩子成绩不好还能花大钱补课,现在不让补课,难道有钱人的孩子就活该不能学习吗?
这就奇了怪了,怎么好像所有人都在抱怨的都是不能补课。
那我倒要问了,教育部现在推行减负政策,让学校不能教得太难,也不能超前学习,甚至连排名和成绩都不准公布了,那你还要补什么课呢?
政策制定者还担心你不补课别人会补,所以特地帮大家砍了奥数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校外比赛,严禁公立学校的老师以各种形式在外提供辅导补课服务,规定校外机构补课时间不得超过晚上8点。
同时今年开始,在北京上海为风向标的全国,都在推动小学和初中就近入学的摇号制度,甚至包括一些体制外的民办名校都必须纳入这个摇号体系,不得私自招生。
那我再问一次,你还要补什么课呢?
难道校内降低学习压力,校外严禁补课,孩子快快乐乐的童年不好吗?
所以啊,你们抗议的根本就不是减负,你们抗议的是孩子不能够早学多学、不能够补课、不能够早早地在小学初中阶段就把别人家的孩子远远甩在后面。
对不起!你有没有想过,你试图甩开的那些孩子,可能就是教育部想要帮助的那些孩子呢?
教育部拿着全国人民的钱,不是来帮助你们家孩子成龙成凤的,而是来帮助大多数孩子,不要被你们这些人甩开的。
中国家长可以粗略地分为三种:
普通人家,就是从来没有考虑过给孩子在外补课的家庭,因为这些家庭真的是不可能有余钱花在这上面。
如果不是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这个群体的大多数家长都有让孩子辍学打工的冲动。
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自称普通人家的,其实根本就不是普通人家。
中产阶级,就是一边给孩子补好多课一边在抱怨费用高的家庭。
当然补课费用可能天差地别,有的家庭一年补了几千块,有些家庭一年可能上百万。
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自称普通人家的,其实是中产阶级,无非在是在中产阶级当中的哪一级罢了。
有钱人家的定义,就是默默地给孩子教育砸钱砸资源,但是从来不会有丝毫抱怨的家庭。
所以每当有人质问我:“有钱人家的孩子就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了吗?”
我只能露出慈祥的微笑——对不起,但凡你问出这个问题,就说明你根本不是有钱人。
大家可以对照自己的状态,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
很多你的疑惑、不满、困扰,也就应该能够找到根源。
3
义务教育需要照顾普通家庭
减负是对的。
不掐尖不拔优,才是最好的培养合格劳动力的最佳教育模式。
义务教育就是要拉低学术水平,降低区分度,增加社会流动性。
我知道这个说法非常反直觉,大家先不要跳起来。
我举个例子,比如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应不应该呢?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当然应该。
会不会做到呢?在可预见的若干年内,绝对不可能做到。
记住我一再重复的话,教育资源是有限的。
要给全国都无差别地配上合格的英语口语老师,坦白说,我们国家现在没有这个实力。
那么从公平起见,唯一的合理选项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部分对英语口语不做重点要求。
不然,光是英语口语这一个科目,就可以把千千万万的真正的普通人家的子弟,挡在继续深造的门外了。
这种低水平的广为人诟病的哑巴英语教学,恰恰就是为了照顾普通人家的孩子,实现教育公平。
因为就连首都北京,可能在门头沟延庆房山这样的地方,也不是到处都有合格的英语口语老师的啊。
麻省著名的私立学校 Groton School
大家都容易了,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人家的孩子才有更多的机会。
到了高中大家心智发育成熟,提前抢跑偷跑、课外补习的助力慢慢减弱,大家再来一场相对公平的高考,这样才是对普通人家孩子的最好教育政策。
当然这也无非就是相对公平而已,因为就这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全国顶尖大学当中,农村野生学霸的比例也是越来越低。
如果全面放开补课,全面增加在校学习的难度,那么最好的教育机会就都会集中在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家庭或者富裕阶层。
这样一来,阶层分化导致教育投入的分化,从而更加带来阶层的进一步的固化。
4
中产阶级与阶级滑落
那些整天嚷嚷补课难补课苦,不让补课更加难更加苦的人,明白自己不是普通人家而是中产阶级之后,那么他们就应该理智而清醒地意识到:
国家不会帮中产阶级带孩子,更加不会帮中产阶级开辅导班,大把普通人家的孩子,国家还照顾不过来呢。
中产阶级家庭的教育焦虑 , 最主要的来源就是一句话:“我们家的孩子总不能还不如我们吧?”
比如我自己的朋友中,就有夫妇两个都是当年学霸考上清华,然后双双在哈佛读书相遇相识,回京奋斗,唯一的孩子已经在北京最好的小学读书了,但是夫妇两个一看北京的高考数据,不由得流下泪来。
首先我要给这个群体一个忠告,就是时代不同了,当年的你们,就如同我一样是学霸出身,读了名校可以改变自己和整个家庭,甚至家族的命运。
但是如今你们的孩子,不管学习是好是坏,其实已经不能从本质上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了。
你们的收入是多少,手里有几套房才是决定孩子和家庭的命运的。
对于中产阶级这个群体来说,教育对孩子和家庭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
中产阶级就不要焦虑了,教育的回报早就不一样了,自己的成功路径不可能再被自己的孩子复制。
大道理不用多说,只要想一想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是什么样,90年代的是什么样,现在的大学生又是什么样,就都明白了。
在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慢慢的就变成了一个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
你之所以还要让孩子去最好的学校,不是因为有投资回报,而是要体验这个消费的过程。
康州顶尖名校 Taft School
心态一定要放平。
当年的你通过教育获得了阶级的跃升,所以现在你已经有一个很高的起点,指望孩子通过读一个好的学校,就在你亲手打造的高起点上实现家庭阶层的再次跃升,是一个不现实的思维陷阱。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双目含泪说,我不追求阶层的跃升,我担心孩子没有读上好大学,甚至连大学都没有考上,会带来孩子和整个家族的阶层滑落。
其实你有没有想过,残酷的现实就是,阶层滑落,可能这正是国家的战略呢?
你不滑落,普通人家怎么跃升成中产阶级呢?
什么叫社会流动?有人能上,有人能下,才叫社会流动啊。
教育部减负,就是为了让有些人下去,有些人上来,增加随机性啊。
很多中产阶级一厢情愿地认为,只有自己更进一步才叫社会流动,呃,我只能说你有可以这么想,但现实真的不是这样的。
作为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一定是心急如焚。
你既然不甘心让孩子只有所谓的快乐童年,想让孩子有比自己更高的学术成就,那一定是得靠着自己教出来。
就算你让孩子上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有没有家长的参与,效果还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你实在没有精力和时间,来亲自参与孩子的教育,那就也只能接受相应的事实。
甚至你还要接受,自己亲自投入了无数的时间,最终孩子还是没有能够学出来这样惨痛的结果。
总之,摆正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预期。
5
真正的精英都在怎么教育孩子
“道理我都懂,可是我还是不甘心啊!”名校毕业的中产阶级家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道。
既然教育部的政策,就是不让你这个阶层去跟普通人家抢资源,那中产阶级就只能去跟有钱人抢资源了。
这里我就要回答那个问题:有钱人家的孩子怎么学习?
先说个段子,前两天我跟朋友闲聊,说国内某顶级富豪的孩子去了麻省理工学数学,我朋友本能地问是不是捐钱进去的?
我就笑着问他,如果你家孩子能捐钱去顶级名校,你会让孩子去读麻省理工的数学吗?
去哈佛读拉丁文、去耶鲁读艺术史、去斯坦福读东亚关系它不香吗?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成绩不好,这个印象和穷人家的孩子都是学霸一样,是错觉,是选择性的记忆。
第二是,有钱人用各种资源换取教育的能力和范围,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想象。
真正的有钱人,根本不会在意学校是否减负,也根本不会在意怎么补课。
教育资源就是用钱买的,如果钱买不到,那就是钱花得太少了。
所以对他们来说,自然的选择就是避开国内教育的竞争。
以美国的名校为例。
你美国不是要求素质教育吗?那我的孩子从小就学马术,打冰球,甚至是玩绝大多数中国人见都没见过的曲棍球。
不是要求社会责任吗?那孩子可以去北极探险,去尼泊尔支教,去非洲搞洁净水工程,去南美拯救海龟。
不是要求创新精神吗?现在有的是商业性的项目,可以有哈佛的教授带着你做实验,可以有中科院的导师帮着你发论文,可以和菲尔兹奖获得者谈笑风生,可以和诺贝尔奖得主共进晚餐。
这个其实是一个多赢的解决方案。
有钱人家避开千军万马竞争的独木桥,跳出减负还是补课的争议圈。
去海外名校读书不但让自己脸上有光,也给国内的孩子留下了更多的位置。
要明白,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公立教育,都是政府大量补贴的。
有钱人读私立学校或者是出国读书,都不再需要用普通人的税钱来补贴富人了。
而这些有钱人家庭当中有没有真正醉心于学术的呢?
当然有啊,刚刚说的麻省理工读数学的孩子就是。
但是这个路径不是恰恰就满足了这孩子的学术追求吗?
如果这个孩子留在国内,真不一定能考上清华的数学系。
残酷的是,中产阶级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
义务教育阶段本来以他们的家庭资源是可以让孩子早早胜出的,但是减负政策之下这个化为泡影。
当这些家庭想让孩子往国际教育这条路走的时候,他们要面对那些真正的有钱人的孩子,拿重金砸出来的无可超越的竞争优势。
6
让真正的天才脱颖而出
我支持教育部的减负政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让天才能够更容易地脱颖而出。
我知道这个结论非常违背直觉,但其实稍加思考就应该能够明白。
如果课程太过繁难,那么哪怕是最聪明的那帮学生,也需要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理解课程本身。
这帮最天才的学生,将没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去看课外的杂书,去探索课程之外的广阔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也将无可避免地沦为做题机器。
其实国家禁止奥数就是非常好的政策,所谓的小学生的奥数课程,到后来都变成了考察古怪思路,偏题怪题曲里拐弯的题大行其道。
这样一来,只有那些上过补习课、并且愿意大量刷题,同时考试又无比细心的人才能够胜出。
这些人并不见得是对数学悟性最强的,也不见得是对数学最有热情的,更加不会是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坚持的。
把大量没有意义的军备竞赛式的小学奥数课程竞赛禁掉之后,反而能让真正的数学爱好者和数学小天才有机会冒出来。
最后要来总结一下了。
我知道,大家看这篇文章最想看的是,减负政策之下大家应该怎么办?
很遗憾,你会发现我的观点就是,首先要毫无保留地支持教育部的减负政策,但是任何政策都必然有人得就必有人失。
普通人家的孩子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有钱人家的孩子根本无所谓。
而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孩确实上下都不挨着,成为受损的最大一个群体。
有没有解决之道呢?非常遗憾,本质上是没有的。
结论就是中产阶级面对孩子的教育,要么就淡然处之随遇而安,要么就深度介入孩子的学习亲力亲为,要么就砸锅卖铁玩有钱人家的国际教育游戏。
如果这些都不愿意,那么当然最后一条路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批评这个减负的政策。
可是无论再怎么批评,都永远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减负政策是正确的,最棒的教育是钱堆出来的,中产阶级是两头受气的。
所以还是辛晓琪老师说的好:“啊,多么痛的领悟!
如果你也喜欢,设置 【星标】并点 【在看】支持下!
xsha369)。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