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几日,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无数家长的关注:
“现在一线城市的鸡娃教育,孩子真的很牛吗?
学前快乐教育但零基础的孩子,有可能追上他们吗?”
其实,题主所提到的担忧,我们很多普娃的家长或多或少都曾想过:
一线城市鸡娃盛行,牛娃接连不断。
回头看看自己的孩子,平平无奇,感觉孩子们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例如前阵子北上广鸡娃界疯抢的KET和PET考试,
很多鸡娃家长把通过这个考试当作孩子小升初简历上的标配,
而与此同时很多普通家长可能都没听说过这个考试。
什么是KET和PET呢?
全称“剑桥英语等级考试”,共分为五级,其中KET和PET分别是一级和二级。
别小看一级和二级,屏幕前的你未必考得过。
PET的词汇量3500,相当于新课标高中毕业的水平,通过PET的考核,你的英语水平相当于雅思5分。
网上不断有惊人消息爆出:
“别人家的孩子,中班过了KET,大班就过了PET。”
也就是说,普通孩子高中才能达到的英语水平,鸡血娃幼儿园就做到了。
而这些,只是鸡娃界的冰山一角。
只要你稍微混几个家长群,你就会发现这届父母鸡娃有多狠。
什么4岁的孩子上10个兴趣班,什么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学习完初中数理化……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这届鸡娃父母做不到的。
于是,压力一波一波地袭来,内卷之后,大批家长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鸡娃的道路。
看着别人家的牛娃横空出世,焦虑地的父母们一边加快了鸡娃的脚步,一边反复问自己:
“有没有可能我的孩子也有天赋,只是我鸡的还不够?”
02
鸡娃的背后,是父母深深的焦虑
如今,教育资源竞争激烈,教育压力下沉,最终导致内卷。
换句话说,别人都鸡娃,你鸡不鸡?
心理学上有一个羊群效应,用在鸡娃这件事上特别合适:
羊群平时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的时候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
但是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头羊旁边是不是有危险。
就拿考KET和PET这事来说吧,我也问过身边考过的朋友,为什么要让孩子考。
结果他也答不出来,想了想告诉我说:
“人家大牛都这么考,我们这么考也没错。要是人家考了你不考,不就落后了”。
像我朋友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
综艺节目《亲爱的小课桌》中,虎妈这个话题就引起了热烈而持久的讨论:
“别人家的小孩也这样啊,甚至比他还努力啊。”
“将来人家叫你孩子小徐,或者徐总,完全是两种态度。”
“不做作业,那剩下来的时间不都玩了吗?玩,玩过就过了啊。”
“所有的小朋友都在做作业,你如果只让他玩,不心慌、不忧虑、不担心吗?”
其实,虎妈的焦虑心理很真实,我们大多数父母多少都有过。
我们也心疼孩子,可是我们又担心孩子稍微松懈一下就会被别人远远地甩到身后。
鸡娃这个词,最开始就是从“新中产一代”开始,
这一部分家长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也吃到了教育带来的红利,搭上了时代的快车,于是他们也希望在孩子身上复制他们的成功经验。
一方面,家长希望推动孩子向上流动,进入精英阶层;
另一方面,家长又担心孩子会连父母自己所在的阶层都保不住,滑入社会底层。
欲望与担忧碰撞后,只剩下焦虑的父母。
时代的压迫感让一些父母甚至从孩子一出生就“设计”好了孩子一生的进度表:
吃最好的奶粉,上最好的早教班——才能上最好的幼儿园——上最好的幼儿园才能上最好的小学——上最好的小学才能上最好的中学——最终考上211、985、清北,藤校——找到一份好工作。
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规划下,父母不允许孩子任何一个环节出错,
于是他们竭尽全力鸡娃,就像推动一台机器一样不停运转。
丝毫不敢懈怠。
03
过度鸡娃是一场灾难
在过度的焦虑下,过度鸡娃的父母层出不穷。
他们相信:“只要我这样做了,我的孩子就一定能成功!”
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别人说好就往自己的孩子身上套。
于是鸡娃成了亲子之间一场不见硝烟的拉锯战。
有一次我等孩子上艺术课的时候,对面坐着一个约摸4、5岁小女孩的妈妈,她正在和别人视频。
听起来对方在邀请她一起玩,这位妈妈略显得意地说:
“我们现在都没时间,孩子的兴趣班都排满了,8个呐!
对,我们只有周日晚上有时间了,但是我还得陪她复习一下这周学的东西,要不然她下周就忘记了,就跟不上了。”
小小年纪就被家长填满的孩子会是怎样的呢?
等到下课的时候,我见到了小女孩,一双大眼睛无精打采,一看就是睡眠不足的样子,然后顺从地吃着妈妈带的便当。
围在小女孩身旁的大包小包宣示着,她上完这个兴趣班,还要继续奔赴下一个战场。
过度鸡娃的父母,内心满满的都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当焦虑无处发泄的时候,拼命鸡娃就成了唯一的出口。
可是过度鸡娃,是家庭的一场灾难。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写道过度鸡娃的家庭普遍面对三大窘境:
1、亲子关系恶化;
2、孩子身体素质变差;
3、青春期提前,叛逆心理加剧。
说实话,这里面无论哪一条单拎出来,我都心惊胆颤。
我身边有个同事的孩子,从小就被鸡得特别厉害。
同事对孩子期待特别高,要求孩子能文能武,基本上是奔着十项全能去的。
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反抗能力,最多就是哭闹。
结果一到高中,孩子就彻底变了,打架、闹事、辍学,反正专门和家长对着干。
每次他们家吵架,全楼道都能听得见。
一个大喊:“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你,你看你现在像什么样子!”
另一个怒吼:“我什么样子都行,我就是不想成为你们想要的样子!”
作为一个母亲,亲眼看着这对世上最亲的人活成了仇人,心里真的不是滋味。
我们以为自己付出了所有,可是却忽略了孩子作为个体的真实感受。
我们以为给孩子制定了完美路线,可是没有谁希望活成别人的牵线木偶。
04
鸡娃也要掌握正确姿势
做为一名中年老母亲,我也曾无数次地思考:
娃,是一定要鸡的,但具体要怎么科学地鸡?
鸡多了怕伤着,鸡少了怕跟不上。
直到这几天,我看到了赛豆出品的一个纪录片,目前更新了三集,讲述了两个后天牛娃和一个天生牛娃的故事。
我才恍然大悟:鸡娃,从来就没有鸡的够不够,只有鸡的对不对。
首先, “顺势而鸡”,目标明确
那些优秀的父母,他们鸡娃的时候,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
他们了解并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当父母的只需要顺势在后面推一把。
而不是根据父母单方面的规划去强迫孩子执行。
片子里的小男孩多乐,酷爱读书,多乐父母就顺着孩子走荤鸡路线。
什么是荤鸡?
就是主要鸡学业成绩。
现在的多乐正在准备冲刺北京人大的早培班,至于为什么要让孩子去参加这个考试,妈妈也想得很明白:见世面。
不管考上考不上,至少让他自己去看看和自己同龄的孩子都在做什么。
考试和成绩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观察孩子的特长喜好,坚定地支持孩子,同时又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这才是顺势而为,同时又有为有不为。
其次,帮助孩子成为更容易在未来社会立足的人
纪录片中的椒椒,是个典型的素鸡娃。
什么叫素鸡?
就是专门鸡素质教育,鸡特长,不去鸡学业。
椒椒妈妈认为,现在的社会是很多元化的,以后立身为本可能不是单一的知识。
而是综合能力更好的人。
对未来明确的妈妈从不焦虑,会顺着自己的路线合理地鸡下去。
椒椒现在很优秀,而且每周还有一整天什么都不干,专门玩。
什么是底层能力?有能力幸福就是一种底层能力。
看到椒椒灿烂的笑脸,你会觉得,拥有这样能力的孩子未来就算不会大富大贵,他也能让自己幸福。
对于我们很多普通的孩子来说,这就够了。
最后,鸡娃的最高境界还是让娃自鸡。
纪录片里有个女孩,叫陈思凝。
她今年11岁,已经通过了北京八中的少年班考试,是个不折不扣的天牛,未来准备进清华姚班。
什么是天牛?
天牛就是天生牛娃,不用父母用力就能自己特别优秀的孩子。
这种孩子不用家长鸡,她每天把自己安排得清清楚楚,学英语,背单词,做运动,玩手机,一个不落。
她的妈妈是北京某985、211高校的副教授+硕导,典型的高知。
对于孩子的教育,陈妈妈很通透:
把功夫放在如何激发孩子的自驱力,思考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了才是家长的关键。
她从来没有强势地主动插手,而是铺垫好安全环境,引导孩子进入自驱的正循环。
例如对于现在家长普遍头疼的手机问题,她没有选择一遍一遍地在孩子跟前啰嗦。
而是在准备让孩子独立接触手机之前,先给孩子报了一门课,专门提升孩子的网络素养。
让孩子自己提升面对网络的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帮助孩子培养好的习惯,为孩子的成长打通每一个关键节点,然后让孩子自由翱翔,这才是了不起的鸡娃。
05
让孩子做个快乐的普通人
看了那么多鸡娃的故事,我们发现:
鸡娃,不应该是父母用力逼迫孩子往前走,这样设计和量化后的人生并不幸福,
应该是父母陪着孩子,去构建他未来作为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应该拥有的底层设计,让他的内心保有一颗幸福的小火苗,照亮他以后的人生。
愿我们所有的孩子,在未来即使成为不了牛人,也能成为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最后,让我们一起点亮 【在看】,转发出去,共同陪孩子成长, 让他们自由翱翔。
*作者:智慧主创团清月&澜清。来源:智慧父母V(ID:zhfm831),智慧父母是木棉说旗下的亲子教育号,关注0-15岁孩子的成长教育,旨在帮助有远见的父母养育终生成长的孩子!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