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获得回应是最基本的一个需求——
我笑的时候,妈妈也跟我一起笑,能够被回应,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
﹏
﹏
﹏
来源 | 男孩派(ID:boy666dj)
◐
5月12日,湖北十堰的一个14岁男孩与妈妈争吵,一气之下,他爬上了阳台,说要跳楼。
当时妈妈狠狠地踹了一脚房门,威胁他:“再不听话,我报警让警察抓你。”
没想到男孩抢先一步报了警,还谎称被妈妈“家暴”。
在警察面前,男孩很委屈地说:我不是真的要跳楼,我只是想“吓唬”她。
妈妈一听,瞬间崩溃:“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就这样对我啊。”
话里全都是对孩子的付出,还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
一番沟通之后,男孩坦露心声:
“她总是敷衍我。”
“学校让家长写寄语,她总是因为看电视玩手机,让我自己发挥。”
“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100名,不仅不肯定,还总是说只要不考零分就行。”
越说,情绪越激动……
原来,孩子想要的,不过是妈妈带着爱的回应。
然而,有些父母却永远也无法感受到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分享喜怒哀乐时,一次又一次的忽视和冷漠,像一盆冷水一样,浇灭激情,让孩子一点一点地崩溃。
这样的方式,虽是无意的“忽视”,却成了孩子成长中难以解开的“症结”。
比起打骂,父母的不回应才是最冰冷的惩罚。
1
没有回应,是对孩子的隐性伤害
心理学家武志红讲过一个故事。
在机场,遇到一个精致的小女孩。
爸爸坐在长椅上安静地看书,女孩轻轻地拉着爸爸,想说话。可是爸爸一直在全神贯注地看书,没有理睬她。
几分钟之后,小女孩又重复刚才的动作,就这样来来回回坚持了半个小时,爸爸依然没有回应她,于是小女孩彻底放弃了。
她独自一个人轻轻地唱着歌,跳舞,害怕打扰到别人。
直到登机前,爸爸才合上书,轻轻拍了一下小女孩。这是一个多小时里,爸爸唯一的一次回应。
当时,小女孩只是露出一丝自责的微笑,却小心翼翼地跟在爸爸身后。
有时候,伤孩子最深的,不是打,也不是骂,而是父母压根不在意他。
“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被忽视”,是对孩子“存在感”最大的打击。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童年期情感忽视,指的是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而造成的创伤。
在孩子的心里,有一种“我是完美的,你会爱我”的心理状态,主要通过获得父母的关注感受到被在乎。
如果在儿童早期,孩子缺少来自父母的关注,就会陷入“我不被爱”的恶性循环中,它就像一种无形的精神虐待,看似隐秘,其实伤人最深。
网红女孩沉珂,她的家境很好, 爸爸是一家上市公司老板。
但父母平时特别忙,根本没有时间理她,也从来不会关心她。对她的唯一要求就是:不要做出让家族蒙羞的事情。
小时候,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过年时,想多和父母呆一会,都会被赶回学校。
因为父母的不重视,让她终日郁结。
后来她在网络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用叛逆、自残、厌世的方式控诉自己对生活的不满。
再后来她自杀未遂,被母亲送到了国外休养,慢慢淡出了网络的世界。
从此她决心抛下过去,才慢慢地走了出来。
但原生家庭的痛一直存在。
但从小到大父母的漠视给她带来的伤害一直存在。
她在接受《人物》专访时说:29岁了,我现在依旧无法获得安全感。
父母对孩子的冷落,有时候像是一把很钝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划,不会流血,但痛感很真实。
被父母忽视的孩子,他们的童年也许早就遍体鳞伤。
2
不被“重视”的孩子,
不被“重视”的孩子,
一生都在寻找安全感
去年,一个10岁的男孩离家出走十多次。
问到原因,男孩的回答让所有人惊呆:爸爸妈妈整天只顾着玩手机,没人理睬我。
于是,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向父母“抗议”,只是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
很多时候,孩子刻意的“打扰”,只是想获得父母的关注。
心理学家鲍尔比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依恋理论:孩子需要通过与父母产生紧密的依恋来确保自己能生存下来,依靠父母给予的安全感,探索环境和学习。
7岁以前的孩子,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需要父母的情感回应来获取安全感,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武志红老师说: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在《少年说》里,一个女孩倾诉烦恼。
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为了更好地生活,母亲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
她每天都是一个人在家里,偶尔母亲在身边时,也只是打电话,处理工作和睡觉,从未在意过她的情绪。
时间长了以后,她不喜欢和母亲一起出门。
她总是习惯一个人闲逛,但什么也不会买,只是想在人流中减少自己的孤独感。
她用渴求的眼神向妈妈喊道:“你能看看我吗?哪怕只有一会就好。”
女孩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潸然泪下。
孩子不该是一座孤岛,爱的反义词也不是恨,而是遗忘和忽略。
如果父母总是“忽视”孩子,他一生都会因为“不被爱”而变得没有安全感。
感。
3
爱的回应,
爱的回应,
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养料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个热门话题叫:事事有回应的妈妈。
一位博主发出的“别人家妈妈”的对话截图,引发了上万人的点赞。
“妈妈,我想去迪士尼。”
“走。”
“成都去不去?”
“去啊,你想去哪,妈妈都陪你去。”
“ 妈妈,今晚带爷爷奶奶去吃火锅咋样?”
“宝贝,等妈妈回来就去。”
…
网友说:妈妈的回应,真的能让孩子幸福感爆棚,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和被看见”。
抚养一个孩子,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
它可能是一句暖心的话,也可能是一个安抚的眼神都能给到孩子安全感。
爱的回应,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养料。
1. 看见需求,并回应他
心理学上说:看见即疗愈。
当孩子与父母有情绪互动时,父母看见了,就是对孩子的肯定。
陈美玲在她的育儿秘籍中提到:孩子发问时,永远不要让他“等一等”。
她即使在做饭时,孩子突然问她:“妈妈为什么天是蓝色的?”
她都会第一时间关掉火,回应孩子:“问得真好,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
父母的回应里,藏着对孩子的尊重,也能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更让孩子觉得:我是被重视的。
当孩子有需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努力回应他,就算不能满足孩子,也能让他感受到尊重。
2. 亲子陪伴,一定要走心
哈佛心理学家曾给过一份建议:父母在这几个关键时期,一定要放下私事,与孩子好好相处。
上学的路上:通常孩子上学时伴有焦虑,和孩子聊天,能让孩子放松情绪。
放学的路上:当孩子向父母讲述一天发生的事情时,是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与安慰,此刻父母需要耐心倾听。
下班以后,陪孩子玩: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回到家这段时间,父母陪孩子玩,是非常高质量的陪伴,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一起运动、散步、玩游戏,给彼此一些相处的机会。
晚饭时:在餐桌上和孩子聊一聊身边发生的事,会增加亲子之间的情感互动。
睡觉前:睡前阅读或是讲故事,可以让孩子充满安全感,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爱。
3. 当孩子被冷落后,一定要安慰他
有时候,我们会无意间冷落孩子,但一定要及时安慰他。
我们可以借鉴霍思燕的“我知道、我爱你”的方式来给足孩子安全感。
有一次霍思燕家里来了小朋友,因为要照顾孩子而冷落了嗯哼,惹得嗯哼“吃醋”。
当霍思燕意识到儿子的不悦之后,很温柔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生气了,但是妈妈是爱你的啊。”
后来她和儿子解释为什么会冷落他,很快嗯哼就开心了起来。
不小心忽视了孩子,但一定要对孩子表达爱,让孩子明白:“父母不是故意冷落我,他们依然爱我。”
父母的及时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在乎,被重视,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安全感。
有人说:一个被重视,接受的孩子,可以改变世界。
及时回应,能带给孩子温暖和力量。
每一个孩子都散发着与生俱来的光芒。
要想孩子照得更亮,父母就要“看见”孩子真正的世界,才能让孩子成长散发最耀眼的光芒。
好消息
留言参与每日【互动福利】,小编会从留言中随机选取一位送出“礼品”哦~~
【言之有理, 送 您好礼】礼品免费送~
可点击打开看大图
【 获赠名单将在第二天推送的头条或次条文章中公布
免费送到您手上】
礼品 每天赠送
请以下朋友私信hyman6
@赵赵
恭喜这位 “留言”+"在看"的朋
本文来源于男孩派(ID: boy666dj),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
姚爸爸亲子家园
即可关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姚爸爸亲子家园视频号」
与我们一起学习,做更好的父母
亲子关系、情感困惑可添加
公益微信号hyman6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