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并不是作为父母的对比物而出生。
文丨 一颗榴莲
富书少年(ID:fssnfrc)
“爸爸,以后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儿子。”
谁能想到,这样一句绝望的话竟出自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口中。
前几日,在南京,一个13岁的男孩因为成绩不理想被父亲责备,一气之下留书离家出走。
视频中,男孩向民警透露,一直以来父亲都以较为粗暴的管教方式,导致自己长期心理压力较大,他还诉苦到:“他经常觉得我这不行那不行,还经常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他不喜欢我,我就走”。
新闻一出,“别人家的孩子”再一次成为网友的讨论话题,加上之前发生过的13岁女孩离家出走,17岁男孩跳楼自杀等事件,更有网友表示,这可能是一种普遍家长认同的固定教育模式。
之前,中国新闻网发起过一次讨厌父母话语的投票,参与投票的人年龄不一,却有将近一半选择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由此可见, 对比式教育造成的影响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对比式教育属于反向教育的一种,所谓的对比式教育,是指父母以一个大人的地位利用他人的所作所为去打压无反驳之力的孩子自尊心,以造成激励的效果的教育行为。
洛克的《教育漫画》曾说过:“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背后的意义后,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
在对比式教育中,我们常常忽视了孩子本身的感受,很多大人觉得这仅仅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而事实却是,在幼龄时期缺失平等对待的孩子常常会在长大后迷失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01
刻意忽视孩子的成功
会让孩子迷失存在价值
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提到:小孩子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点。
中国式的父母总是习惯用对比式的教育方式去“刺激”孩子,过分关注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却给孩子的未来造成着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严重的一点就是用生命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我身边有一个非常鲜活却让人痛心的例子,我家隔壁邻居家的孩子,本身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孩,遇人懂礼貌,在校成绩也名列前茅,还代表学校参加过钢琴比赛。
但是,就这样一个我们外人看来特别优秀的女孩,在她妈妈眼里却是一个哪都不如人的差生,在钢琴弹错或者比赛没有拿到名次时,听到的是:“你怎么那么笨,你看看你表姐,你哪比得上她一根手指头。”
在成绩从全年级前五掉到全年级前十时,听到的是“你看看你表姐,你还好意思和她玩,太给我丢脸了。”在她获得好成绩的时候,父母却从来不会表扬她。
就在这样长期的家庭环境下,终有一天,这个女孩子留下了一封信,信上说自己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母亲的对比而活,找不到存在的价值。
随后便从楼顶跃下,用不到5秒的时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的却是一个母亲的一生的愧疚和一个家庭的支离破碎
有时候,家长们常常会觉得这个孩子怎么如此叛逆,其实让孩子变得自卑,叛逆的原因背后总有一点是来自父母的语言暴力。
曾经有网友评论过;父母总是把孩子当作自己虚荣心的表现物,却忘了对比的不是物品,而是一个需要被尊重的人,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
反向教育除了对比,还有另一种更为严重的形式—泼冷水。
反向激励的教育方式,不仅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内心变得脆弱敏感,也会让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变得渐行渐远。
著名导演姜文曾经给我们讲述过他的故事:在姜文考上中戏那一年,录取成绩出来时,姜文兴冲冲把录取通知书拿给母亲,谁料获得的不是一句表扬,而是冷冰冰的一句:“你衣服还没洗,别和我聊这些。”
随后就把承载姜文努力和梦想的录取通知书扔到一边。
这种泼冷水的方式,让姜文当场失去了被录取的快乐,以至于40年过去了,即使姜文早已不是曾经那个需要用一纸通知单证明自己的小朋友,即便拥有了外界更多的鲜花和掌声,姜文也还是会想在第一时间得到的是母亲的肯定与表扬。
然而,一直到母亲去世,在姜文看来母亲都没有正眼对待过儿子的成功,从小到大,在姜文的潜意识里,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对自己有着极低的自我认同感,和母亲的关系也随着时间的增长慢慢衍生出一道不可治愈的伤口。
一贯的反向教育,让很多家长习惯了在孩子失败时用“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激励,在孩子成功时用泼冷水的方式去避免孩子过骄过燥,却往往忘记父母其实是孩子最重要反馈者。
02
用肯定表达爱的父母
会养出更优秀自信的孩子
一位著名的国际妇女活动家曾说过:“现代人类最本质的动力不是追求物质与器官的享受,不是满足心理上的需求,而是满足成长的需求和发挥个人最大的潜力。”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泰国短片《再努力一点点》。
短片内容讲述了一个男孩喜欢足球,可因为表现的不够优秀,所有人都不看好他,教练也认为这个孩子不具备足球运动员的潜力。
但是男孩的母亲从未对男孩进行过指责,也没有用“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做来反向激励孩子,她一直肯定,鼓励着男孩一点一滴的进步。
最终,男孩在母亲的鼓励下坚持着足球练习,在一场比赛中表现优秀,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在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刻,孩子总是习惯通过父母的眼睛看待自己,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的肯定会给孩子带来超越外界千倍百倍的效果。
知心姐姐卢勤曾说过: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不同”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也是寻找“最真实的自己”,不必总让自己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竞争,应该最在乎的是你的孩子明天要比今天棒!
美国有一个家庭,男孩从小就展现出对画画的热情,她的母亲虽然不懂画画,根本看不懂儿子的作业,可每次儿子把作业拿回来时,她都会说:“棒极了!”并且把儿子的作品小心翼翼地放在客厅进行展示。
每到他家的新客人,总会听到她自豪地炫耀:“瞧,我儿子多棒!”
其实,在同龄人当中,男孩的作品并不算多出众,可当面被母亲肯定被客人夸赞的男孩对自己的爱好有了更大的兴趣和自信。
男孩受到鼓励,心想:“我明天还要比今天画的更好。”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努力下,男孩最终成为了一个知名画家,长大后开了许多成功的作品艺术展,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对于孩子来说,有没有天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看法,你为他喝彩,他就会给你一个又一个的惊喜配得上这份期待。
03
聪明父母的三大法则
让心灵力量成为教育的助推器
1、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不轻易毁坏他的名誉
孩子从来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着独立的人格,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中国式家长总喜欢人前教子,一句不轻易的“我孩子很笨”会让孩子伤到自尊,在公开场合,父母越爱强调孩子的过错,孩子就越没有自尊心。
最终要不导致破罐子破摔,要不抹杀孩子天生自信的个性。
2、正视孩子的成绩,不吝啬对孩子的夸奖
“中国式家长”总是为了防止孩子骄傲自满的情绪,从不当着孩子的面正视孩子获得的成绩。
但其实,孩子会在家长的夸奖下变得越来越自信,学会肯定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也不容易受到别人的打击而否定自己。
3、发现孩子的优点,不拿孩子作比较
基因不同,家庭不同,自然会造就两个不同的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只是参与他的成长,是他人生路上的一段陪伴者,孩子并不是作为父母的对比物而出生。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会让孩子更快找到自己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增添幸福感。
作者简介: 一颗榴莲,富书亲子写作训练营学员,富书专栏作者, 或许我们没有做家长的经历,但我们都曾是孩子,本文首发公众号:富书少年(ID:fssnfrc),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
- 初中女孩天台哭诉触动百万人:妈妈对不起,我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01
0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网友评论